小孩|不鸡娃也能把两个孩子送进顶尖名校( 二 )


她虽然对过程有选择,但对结果不强求。
不仅连辅导班都没报过,甚至在才艺培养的问题上,也是个放弃型的家长。小孩钢琴也只是学了几年作罢,后来搜肠刮肚能想出来的特长,也就是小二喜欢踢球,参加个联赛,但不是职业级,对申请学校并没有什么用。
所以最后读名校,没一个是靠吹拉弹唱。老大说面试靠得是对自己的批判性想法,老二读芝加哥这事儿则更随缘了。
老母亲也算是费尽心思给他选了十来所学校,结果最后被芝加哥大学不正经的essay题目打动。
“他一个下午写了,然后就交了,还有错别字什么的。内容写得特别乱,有一些数学的东西,有一些踢球的东西…我觉得这完蛋了,什么鬼东西。结果,申请效果还挺好的。”
自以为是个专家,最后还是靠儿子自己攒的东西赢得了名校青睐,她发现“我跟他讲的那些不太有用,所以家长不要总觉得自己很厉害。”
想想当年选专业,中学都没读完的妈都要对我指手画脚,就觉得诸葛越这样精英的妈妈够豁达,毕竟大部分家长不会让步,都觉得自己吃的盐比你吃的米还多,就得听我的。
“要给孩子自由,也要接受他可能的失败。”诸葛越的养娃状态始终都很在线。
她读了很多教育理论,尝试着理解孩子,并给予他们更多帮助。在老大申请大学之前,她从上千篇日志中选出了一部分,写进了《魔鬼老大,天使老二》里。
03.
尊重性格不同的孩子
其实,她的育儿处境是难的:同样爹妈生出的俩娃,性格和喜好天壤之别。
老大专注力极强,从小就表现出了过人的智商,有科学家的思维:“做事想得深、追求完美、简单到没有冗余”,但因为太有思想也不爱社交,从出生开始每天都和妈妈做斗争。
书里有个例子:一岁的时候他就会说话,但两岁上幼儿园几个月都一句话不说。老师甚至怀疑他语言发展有问题。但实际上只是他不想说。
13岁那年刚学物理,他就跑来对妈妈说:“你是一堆原子,我也是一堆原子,为什么你能管我?”从此更不服管理,不懈地用物质原理解释一切,还发展出一种后现代的处事态度:自己独处感觉很好,而且无论后果多严重,他谁的话都不听。
诸葛越说,这个小孩过分聪慧和理性,迫使自己开始研究教育,并试图通过不断和他对话,给他少许人性的影响,但直到现在效果都不明显,反而是妈妈接受了这个孩子的与众不同。
小孩|不鸡娃也能把两个孩子送进顶尖名校
文章插图
老二刚好相反。他非常感性,关心别人也关爱世界,对人情世故很敏感。喜欢社交,放假就喜欢天天出去玩。
对他而言,快乐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他会被芝加哥大学吸引。芝加哥是个名校中的奇葩,洛克菲勒创办、诺奖收割机,一大堆金子招牌营造出的“气场”悬在学校空中发光,这所学校却依然坚持自我:不求最好但求最有趣。
养了这个天使老二之后,诸葛越才认清了一个道理:“对家长来说,该思考的问题不是我的孩子有多聪明,而是我的孩子在哪些方面聪明。”
1983年哈佛教育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博士就发展了“多元智能理论”,提出人有9个不同的智能,单纯用一个标杆来衡量智力能力是不正确的,但今天依然还是有很多家长在用考试成绩满分来确定自己孩子的聪明,能不焦虑吗?
后来,老大的幼儿园老师跟诸葛越说,你们的小孩可能对“听”的指令不敏感,可以试着写下来给他看。
很快,老大“不听话”的缺点得到了改善。
04.
不做直升机父母
在诸葛越很多教育反常规的操作里,选学校的经历最为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