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如何正确教育宝宝的道德观呢

“不!我才不给他玩我的玩具!”埃尼大喊 。 当三岁的埃尼努力要伸手抱住147块积木时 , 他一边这样大喊大叫 , 听得出语气中的绝望 。 他强烈地维护着自己:“我需要这些玩具!”要求埃尼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玩具 , 严重地冒犯了他对公平的认识——他的是非观 。
埃尼的行为是否表明他是个淘气、自私的孩子呢?他是不是被惯坏了呢?不一定 。 其实 , 这只是儿童的道德观萌芽阶段的正常思想和行为罢了 。
学龄前阶段正是宝宝进入道德观世界的时期 。 儿童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是有发展过程的 , 正如他们要逐步发展阅读和数学能力一样 。 因此 , 父母应当关注宝宝的道德观发展过程 , 并及时给宝宝设计实践练习的机会 , 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观 。
家长如何正确教育宝宝的道德观呢
文章图片
帮助宝宝区分道德与行为规则
道德问题涉及到正义、公平、权利等等概念 , 习惯则不然 , 它们通常只是一些普遍同意的规则 , 不带有道德判断的性质 。 比如:进入教室应当脱帽啊、不要翘起椅子腿啊、玩游戏的时候限制人数啊等等都只是行为规则 , 不含道德因素 。 孩童从3岁起就应当能够分辨规则和道德 。
家长如何正确教育宝宝的道德观呢】心理学家建议老师和父母在处理宝宝的犯规行为时 , 应及时教导宝宝区分道德和规则 。 如果宝宝违反了惯例性的规则 , 只需要告诉他那是犯规行为 , 不要继续做就好了——千万不要说教 。 反之 , 假如违规行为涉及道德问题 , 父母就应当与宝宝谈谈 , 帮助他明白他的行为对于他人的权利、公平等方面可能造成的影响 。 必须帮助宝宝改正错的、选择正确的行为 。
家长如何正确教育宝宝的道德观呢
文章图片
学龄前儿童道德观的三个特点
·儿童对是非的判断总是黑白分明、非好即坏
Piaget博士把学龄前儿童道德形成期称为“强制道德阶段” 。 在这一阶段 , 儿童对是非的判断总是黑白分明、非好即坏的 。 而且在宝宝的眼里 , 好的永远是好的 , 坏的永远是坏的 , 没有讨论的余地 , 也不存在两者之间的灰色地带 。 人也分为“好人”和“坏人”——好孩子永远都是好孩子 , 坏孩子也永远都是坏孩子 。
家长如何正确教育宝宝的道德观呢
文章图片
·“是否会招致惩罚”是儿童判断对与错的标准
最常见的、儿童判断某个行为正确与否的标准是看这个行为是否会招致惩罚 。 比如 , 抢走弟弟的玩具汽车是错误的 , 因为那样做就必须坐在“禁止游戏椅”上受罚 。 在宝宝心目中 , 即使没有人监视 , 惩罚也是必然的 , 这是因为处于“强制道德阶段”的儿童相信审判总会到来 。 出于这种心理 , 有的宝宝会认为自己跌跤擦破了膝盖乃是因为她撒了谎 。 宝宝们认为 , 正义终将实现 , 一切坏的行为都有代价 , 而好的行为会获得奖励 。
·坚守规则 , 但是为个人利益会放弃规则
处于“强制道德阶段”的儿童坚信规则是神圣不移的 , 即使只是游戏规则 , 也必须坚守 。 但是 , 假如规则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 , 他们会认为 , 为个人利益放弃规则是正确公正的行为 。 这种情况被专家称为“相对的享乐主义” 。
本文开头引用的案例中 , 埃尼大喊:“我不能跟他分享积木 , 我需要它!”的时候 , 就是这种心态的行为表现 。 不过 , 假如别的孩子也这样霸占积木 , 埃尼同样会恼火 。 相对的享乐主义的态度使孩子抢别人的玩具而不觉得自己有错 , 只因为“我想要它 。 ”所以孩子并不是坏孩子 , 也不是道德有问题 。 这只是道德观发展的阶段表现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