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解梦清 解梦清水池( 二 )


历代贤相,惟伊尹、周公、管仲、萧何、诸葛亮 。
2004年在陕西省岐山县内的周公庙地区,发现了疑似周公之墓葬群 。
古人敬事天命,信鬼神之说 。武王发病重,而周公旦祈求祖宗先王以己代发,愿意代王受罪,甚至于死 。在当时来说,可谓大事 。
关于这件事,《尚书·金縢》有载: 既克商二年,王有疾,弗豫 。二公曰:“我其为王穆卜 。”周公曰:“未可以戚我先王 。”公乃自以为功,为三坛同墠 。为坛於南方,北面,周公立焉 。植璧秉珪,乃告大王、王季、文王 。史乃册,祝曰:“惟尔元孙某,遘厉虐疾 。若尔三王,是有丕子之责于天,以旦代某之身 。予仁若考,能多材多艺,能事鬼神 。乃元孙不若旦多材多艺,不能事鬼神 。乃命于帝庭,敷佑四方 。用能定尔子孙亍下地,四方之民,罔不祗畏 。呜呼!无坠天之降宝命,我先王亦永有依归 。今我即命于元龟,尔之许我,我其以璧与珪归俟尔命 。尔不许我,我乃屏璧与珪 。乃卜三龟,一习吉 。启籥见书,乃并是吉 。公曰:“体,王其罔害 。予小子新命于三王,惟永终是图 。兹攸俟,能念予一人 。”王翼日乃瘳 。
这件事的真实性是毋庸置疑,因为若是后人杜撰,绝不会说 “元孙不若旦多材多艺”这样大不敬的话来 。作为被孔子认为是倡导君臣之礼的周公,在儒士心目中是不会说出这样的话,因为那是说“皇帝不如我这个做臣子的聪明有才能” 。
从正面来说,周公旦为武王发做的这件事,算是一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表现,是一种舍生为人的精神,更重要的是,他是为了周王室的千秋万世考虑,充分表现出贤相本色 。
从反面来说,周公旦私自以自己代天子,又称天子如何如何不如己,可谓僭越,有不臣之心,难怪武王死后他执政的时候,他的兄弟要疑心他 。
周公制礼作乐第二年,也就是周公称王的第七年,周公把王位彻底交给了成王 。《尚书·召诰、洛诰》中周公和成王的对话,大概是在举行周公退位,成王视事的仪式上、史官记下的 。在国家危难的时候,不避艰辛挺身而出,担当起王的重任;当国家转危为安,走上顺利发展的时候,毅然让出了王位,这种无畏无私的精神,始终被后代称颂 。但是,周公并没有因退位而放手不管,成王固然对他挽留,而他也不断向成王提出告诫,最有名的是《尚书·无逸》 。《无逸》,不要贪图安逸,不错,是周公告诫成王的,就是在今天读起来,我们还觉得它是新鲜的 。《无逸》开头就讲,知道种地务农的辛劳,才懂得“小人”——农民的隐情 。父母辛勤务农,而他们的子弟不知道种地的艰辛,就会贪图安逸乃至妄诞,甚至侮辱他的父母说:“老年人,什么也不懂 。”这种不孝的话在当时是决不许讲的 。《康诰》中还提到,对不孝不友的人要处以刑罚 。作一个最高统治者要知道下边的隐情疾苦,否则就会做出荒诞的事情来 。周公接着举了殷代名君中宗太戊、高宗武丁、商汤之孙祖甲,不是庄严威惧,勤自约束,“不敢荒宁”,就是久为小人,能保惠小民,不敢侮鳏寡,他们享国都能长久 。尔后的殷王,生下来就安逸,不知道务农的辛劳,只是贪图享乐,因而他们享国也都不长久 。周公接下去又举有周的太王、王季的谦抑谨畏,特别提到文王穿不好的衣服,自奉节俭,参加农业劳动,能“怀保小民,惠鲜鳏寡”,从早到过午有时连饭都来不及吃,为的是团结万民 。他不敢盘桓逸乐游猎,不索取分外的东西,因而享国也比较长久 。周公告诫后代,不许放纵“于观、于逸、于游、于田(田猎)”,不能宽容自己说:姑且现在享乐一下,不能象商纣那样迷乱于酒 。如果不听,就会变乱先王正法,招致民人的怨恨诅咒 。有人告诉说:“小人恨你、骂你 。”要说自己有错误,深自省察,不许含怒,不许乱杀无辜,乱罚无罪 。不然,相同的怨忿集中到你一个人身上,那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