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解梦清 解梦清水池( 三 )


周公所说的深入底层,关心民间疾苦,以“无逸”自警或用来教育后代是对的,但是“逸”与不“逸”往往受阶级条件和生活环境所左右,存在决定意识,在没有外界强大压力的情况下,王室成员“生则逸”是必然的,由“逸”而失国也是必然的 。
周公致政三年之后,在丰京养老,不久得了重病,死前说:“我死之后一定葬在成周,示意给天要臣服于成王 。”死后葬于文王墓地毕,成王说;“这表示我不敢以周公为臣 。
三:管仲
博通坟典,淹贯古今;有经天纬地之才,济世匡时之略 。
管仲注重经济,反对空谈主义,主张改革以富国强兵,他说:“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颇得唯物论中“物质决定意识的”精髓 。齐桓公尊管仲为“仲父”,授权让他主持一系列政治和经济改革:在全国划分政区,组织军事编制,设官吏管理;建立选拔人才制度,士经三审选,可为“上卿之赞”(助理);按土地分等征税,禁止贵族掠夺私产;发展盐铁业,铸造货币,调剂物价 。管仲改革的实质,改革土地和人口制度 。管仲改革成效显著,齐国由此国力大振 。对外,管仲提出“尊王攘夷”,联合北方邻国,抵抗山戎族南侵 。这一外交战略也获得成功 。后来孔子感叹说:“微管仲,吾披发左衽已!” 。
——辅佐齐桓公创立霸业,是春秋时期的大政治家 。他处的时代正是列国并峙,互相征战不休 。当时在黄河下游比较活跃的大国有齐、鲁、郑、宋、卫;小国有邢、遂、谭、纪、杞 。大国又分两派,一派是郑、齐、鲁,一派是宋、卫 。小国也附属在各个大国一边 。两派的力量以郑、齐、鲁为强 。由于郑国发生内乱,渐渐中衰,齐国慢慢强大,逐渐成了各国的霸主 。
此时,边境的各族也都发展起来 。北方的狄人开始南下,成为中原各国的严重威胁 。西方的戎人也开始东进,戎国经常侵犯鲁国和曹国,北戎又侵犯郑国,山戎又进攻燕国,伊洛之戎又进攻周王室 。而南方的蛮人也跃跃欲试,想要北上 。边境民族内侵,与周王室的衰弱是分不开的 。在春秋之初周王还有些威信,自从鲁桓公五年(前707年)周郑绪葛之战,周桓王的肩被郑祝聃射中,王师大败 。此后周王室就一蹶不振 。齐襄公四年(前694年)周王室发生内乱,庄王杀了周公黑肩 。
晋献公二年(前675年),周王室的蒍国、边伯、石速、詹父、子禽祝跪等五大夫叛乱,后经郑、虢出面调解才平息 。周惠王为了报答郑、虢,将虎牢以东送给郑国,把酒泉送给虢国 。于是王畿越来越小,威信也就越来越低 。
经鲍叔牙的建议,齐桓公同意选择吉祥日子,以非常隆重的礼节,亲自去迎接管仲,以此来表示对管仲的重视和信任 。同时也让天下人都知道齐桓公的贤达大度 。
孔子曾称赞管仲:“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论语·宪问篇》)意思是:管仲辅助齐桓公做诸侯霸主,一匡天下 。要是没有管仲,我们都会披散头发,左开衣襟,成为蛮人统治下的老百姓了 。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 。
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历史上管仲相齐,使齐国成为春秋五霸之首;诸葛亮相蜀,使刘备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二人皆呕心沥血,鞠躬尽瘁,而且居功至伟.
子路问:"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
管仲的一生,不仅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功勋,还给后世留下了一部以他名字命名的巨著——《管子》 。书中记录了他的治国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管仲是位思想家,他主张法治 。全国上下贵贱都要守法,赏罚功过都要以法办事 。他认为国家治理的好与坏,根本在于能否以法治国 。管仲非常重视发展经济,他认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也就是国家的安定与不安定,人民的守法与不守法,与经济发展关系十分密切 。管仲思想中有不少可贵的地方,如他主张尊重民意,他说“顺民心为本”,“政之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管仲的思想对后代影响很大 。当然,管仲是春秋时代的历史人物,所以他也有历史局限 。如为齐桓公创立霸业而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在改革中主要是代表统治阶级利益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