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木育儿|溺死儿子后移居美国,女神俞飞鸿28年前第一次当“妈”道尽无数家庭辛酸( 二 )


我9岁时 , 母亲对我最大的相信 , 就是相信我想什么就能成什么 。 她要我成为什么 , 我就成为什么 。 最终 , 君被这期待压得喘不过气 , 后来索性消极回避 , 变得无欲无求 。

母亲希望她弹琴 , 她就故意阴奉阳违不练琴 。 母亲希望她在比赛上给自己长脸 , 她就故意搞砸整场比赛 。
心理学把君这样的孩子 , 称之为“自我破坏型孩子” , 这跟父母的过高期待紧密相关 。 因为早就洞悉“如何努力也无法令父母满意”的真相 , 干脆就把愤怒转向自身 , 自我攻击和自我放弃 , 并以这样自我毁灭的壮烈姿态告诉父母:


看到了吧?事实证明我无法成为你期望的那种人!
没错 , 当弹琴成为一种任务 , 不弹琴 , 就成为了一种乐趣 。

04
母亲林多和女儿薇丽 , 看起来是一对关系更加紧张的母女 。 母亲林多4岁即被配给了有钱人家做儿媳 。 此后 , 其母便以待客的方式待她 。 出嫁前 , 她全家搬迁到遥远的他乡 , 只留下她自己 。 尽管后来 , 林多逃脱了为人传宗接代还被人随意践踏的命运 , 但是 , 这个被自己母亲抛弃的女人 , 她自我价值感极低 。 她期待女儿能够活出她没机会活出的那些荣耀 , 习惯性用否定性的态度去鞭策女儿 。 女儿薇丽果然咬牙切齿着 , 努力讨好妈妈 。 但这一路走来并不容易 。 在妈妈的苛责与沉重的心理压力下 , 薇丽在最爱的围棋上的天赋 , 似乎越来越难发挥 , 自信越来越少 。 长大后 , 她时时卯足了劲儿 , 显出一副大公司女职员的积极上进的形象 , 但她过得紧张 , 且疲累 。 她甚至连结婚都只是为了让挑剔的妈妈满意 。
她过得又辛苦又纠结 。 最终 , 她在妈妈面前痛哭道:

你不了解你对我的影响力 。 你的一句话 , 一个眼神……我无论做什么 , 都得不到你的欢心 。
心理学上将薇丽这种类型称为“高成就动机型孩子” 。

她在现实中往往是比较成功 , 实际却活得拧巴、不快乐 。 她内心时时充满惶恐 , 因为她活着不是为了自己 , 而是为了讨妈妈欢心 。

05
母亲莺莺(俞飞鸿饰)和女儿李娜 , 是一对最特殊的母女 。 母亲莺莺的创伤比其他人更为严重 。 从影片中看来 , 她极有可能患有严重的抑郁症 。 她曾在上一场婚姻里被渣男伤害 , 并在极度愤怒中 , 鬼使神差地结束了亲生儿子的生命 , 以此作为对前夫的报复 。
电影中 , 她这样自述:

我的孩子轻盈地躺在怀中 , 因为他的魂魄已然远去 。 我的魂魄也随它走了 。 数年后 , 我移居美国 , 但中国的一切永远跟着我 。 不久我再婚 , 有了女儿 , 但李娜没有魂 , 因为我没有好给她的了 。
母亲莺莺长时期陷在自己的抑郁中 。
她时不时会在做家务的时候 , 吃饭的时候 , 掉进过往的痛苦的漩涡里 , 连正常生活功能都丧失掉 。

可以说 , 在女儿长大的过程中 , 她人在 , 心却很少在 。 直到女儿李娜成年了 , 结婚了 , 母亲莺莺才日渐多出了些心力 , 开始操心起女儿的人生幸福 。 莺莺发现 , 女儿李娜跟丈夫的婚姻 , 甚至算不得婚姻 , 更像合租 。 莺莺到了女儿的家 , 一眼就看出这是个冰冷的、分崩离析的家 。 一碰就倒的桌子 , 随时会碎的花瓶 , 倾斜的房子 , 处处险象环生 。 这是外部客观环境 , 也是李娜的内心环境 。 她小的时候 , 母亲的抑郁状态对她而言 , 何尝不是濒死的、分崩离析的?她的婚姻 , 又重温了这样熟悉的感受 。 一切 , 不过是重演罢了 。 若说前面两对母女 , 是“期望如何伤人”的故事 , 这一个讲的 , 则是“无望如何残害”人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