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木育儿|溺死儿子后移居美国,女神俞飞鸿28年前第一次当“妈”道尽无数家庭辛酸( 三 )


06
最触动我的 , 是母亲安美和女儿罗丝这一对 。 母亲安美 , 四岁起 , 就亲眼目睹自己的母亲被嫌弃、被贬损、被逐出家门 。 长大了她才知道 , 她的母亲在丈夫死后 , 被大户人家看上 , 被强暴后 , 无奈做了人家的姨太太 , 但也因此被娘家不容 。
最后 , 安美的母亲选择了吞鸦片自杀 , 以保女儿的体面 。 仅从电影给我们展示的可以看到 , 安美后来的人生的确变得容易起来 。 她起码得到了足够的金钱 , 并且出了国 , 有了自己的新生活和自己的女儿罗丝 。 她跟女儿之间的关系看起来也平顺、无碍 。 电影中 , 唯独未曾花笔墨刻画这对母女的争斗 。 正如安美自己讲述的:她用了完全不一样的教育方法养大女儿罗丝 , 罗丝果然也很优秀 , 毕业于名校 , 并且寻得家世显赫的爱人 。 可是 , 一切都在罗丝婚后 , 变得不对劲了 。 婚后的罗丝 , 不由自主地成为了一个每日里关注牛排要几分熟、甜点合不合老公孩子口味的家庭主妇 。 她主动地奉献自我 , 看来非常贤惠 , 但同时也一点点压抑掉了真实的个性和欲望 , 日益变得乏味 。 后来 , 她和丈夫泰德的婚姻终于触礁了 。 丈夫无法忍受这个面目全非的妻子 , 逃到了第三者的怀抱里 。 母亲安美这个时候发现 , 命运真的可怕 。 她叹息道:


我长于中国 , 从小就被教导要无欲无求 , 忍受他人的诬蔑 , 吞忍一切的苦楚 , 即使我以另一种方式教育女儿 , 她仍不脱自怜自哀 , 或许是因为 , 她是我生的女儿 , 一如我是我母亲的女儿 。

07
完整的电影 , 当然没有这么绝望 。 每一对母女 , 都在后来相互打开心扉、倾吐真实的感受后 , 关系出现了转机 。 四个女儿各自的人生 , 也都出现了新的曙光 。 就像安美妈妈一面同女儿罗丝感叹:我们宛如上阶梯 , 一步又一步 , 或上或下 , 永远重复着相同的宿命 。 但几乎是同时 , 她斩钉截铁地告诉女儿:

不要 。 不能这样 。 不懂自己的价值 , 不是自你开始的 。 我妈一直到临死 , 才了解自己的价值 。 对她而言太迟了 。 对我可不迟 。 现在就看对你是否太迟了 。
下一幕 , 我们就看到了罗丝的变化 。

她如同幽灵般静坐在大雨中 , 等待那个原来约好了谈卖房子、以及离婚事宜的变心男人 。 她愤怒地盯住丈夫 , 一字一句地说:

你不能拿走我的房子 , 不能带走我的女儿 。 你不能拿走我的任何一部分 。 因为你不知道我是谁 。 我60年前就死了 。 我吞下鸦片 , 毒发而亡 。 为了我女儿 。 现在 , 你滚出我的院子 。
那一刻 , 泰德的眼神彷佛被点燃 。

他从那副小小的盛满愤怒的身体里 , 看到了久违的东西:她的需要和欲望 , 她的尊严和力量 , 还有要命的吸引力 。 果然 , 在电影最后 , 我们看到了这一对小夫妻破镜重圆 , 继续卿卿我我 。
在女儿罗丝雨中痛斥丈夫这段影片中 , 其实藏了一个“鬼魂”的意向 。 那个60年前就吞鸦片死掉的女人 , 她也许的确从未离开过 。 她的伤痛 , 她的压抑、委屈和愤怒尚未被表达 , 等待被表达 。 这一代不表达 , 就流转到下一代 。 再下一代 。 直到被说出来为止 。 心理学上将这种现象称之为 , 创伤的代际传承 。
08
所以 , 这部电影说了什么?回到文章开头 , 朋友D的问题 , 我们到底有没有办法 , 去隔断自己原生家庭的坏影响 , 不让那些过往的创伤 , 影响到我们自己的孩子?第一 , 我想说 , 没有这样的办法 。 这是《喜福会》里四个妈妈的经验 , 亦是无数来自临床的观察结论 。 我们必须接受一个真相 , 即:家族内 , 某些创伤的传递 , 就是会发生 , 不管我们自我学习和成长得多用力 。 伤口是我们家族的伤口 。 我们是家族的一员 。 而孩子是我们的孩子 。 各种心理学书本和科普文章 , 会反复告诉我们 , 要切断 , 要独立 , 要“创伤到我为止” , 可是 , 哪有那么容易?总有些东西 , 有那么一丝一缕 , 是和家族、和父母、和孩子黏连在一起 , 无法切断的 。 我们不能否认 , 只能接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