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孩子不能用“你真棒”,这样说他才会更优秀

斯坦福大学卡罗尔·德韦克教授 , 曾做过这样一组实验:将孩子们分为两组 , 给他们相同难度的拼图 , 等孩子们完成手中第一轮拼图任务后 , 用完全不同的方式对他们进行夸奖 。
夸奖A组孩子时 , 只用了“你真棒!你真能干!你真聪明!……”这样简单的词汇 , 对他们的成绩进行反馈 。
对B组的孩子 , 则用更具体的细节来夸赞 , 比如:“你很努力 , 所以拼图的正确率非常高 , 下次继续加油哦……”、“你真是个爱动脑的宝宝 , 中途虽然遇到了一些小挫折 , 但你没有放弃 , 最终完成了拼图任务 。 ”
在第二轮拼图任务开始前 , 教授新增加了一个相对有点难度的拼图选项 , 让每位孩子自主进行选择 。
结果 , 被夸“聪明”和“能干”的A组孩子 , 他们中的绝大多数 , 依旧选择了相对简单的拼图 。 而被夸“努力、爱思考、勤于动手”的B组孩子 , 他们中的大部分 , 选择了难度较高的拼图 , 进行挑战 。
为什么不同的夸赞方式 , 会引起孩子如此不同的后续行为呢?
那是因为 , 只被夸“聪明和能干”的孩子 , 他们的自我感觉非常良好 , 也会因为外界对他们的赞美 , 从此给自己贴上“聪明”的标签 。
为了不打破外界给的光环 , 他们往往不愿意接受更大的挑战 , 很担心完不成任务 , 在别人的眼中 , 他们不再是那个聪明的人 , 当他们遇到挫折时 , 也更容易选择放弃 。
而被夸“爱思考、动手能力强……”的孩子 , 他们往往觉得 , 通过自己的努力 , 是可以不断进步和成长的 。 只要再接再厉 , 就能越来越好 。 所以他们愿意接受更大的挑战 。
这个实验其实就是在告诉我们 , 到底应该怎么夸孩子 , 才是正确的:不要夸得太笼统 , 要夸具体的细节 , 也不要夸结果 , 要夸过程 。 这样夸出来的孩子 , 不但不会盲目自信 , 而且还可以激发出孩子内在的驱动力 。
夸孩子不能用“你真棒”,这样说他才会更优秀
文章图片
比如 , 你的孩子刚开始学画画 , 你想让他坚持画下去 , 那夸赞一定是不二之选 。 我们也明白 , 孩子刚学画时候的作品 , 不会特别好 , 你如果只一味地对孩子说:你画得真棒!
孩子很可能就会把你的鼓励 , 当作是夸奖 , 他甚至会以这次的画作水平为标准 , 真的觉得自己画得好 。
这样下去 , 过不了多久 , 你又会在心里埋怨孩子 , 一夸就上天 , 没有上进心……不知不觉 , 又会陷入家长吝啬夸赞 , 或是继续盲目夸赞的恶性循环中 。
夸孩子不能用“你真棒”,这样说他才会更优秀
文章图片
其实 , 问题并不在于你夸孩子后 , 让他骄傲了 。 问题出在了 , 你用了错误的方式夸孩子 , 导致他没有了发展空间 。
“你真棒”是一个很笼统的词 , 不够具体 , 只向孩子传达了你很好 , 但孩子并不会知道自己哪里做得好 。 而“画得棒”是一个结果 , 并没有和过程沾上边
你可以换个夸法 , 可以说:宝贝 , 今天虽然是你的第一幅作品 , 但你顺利完成了它 , 真不错 。 而且色彩运用得 , 非常特别 , 我提议把它裱起来 , 把它挂在客厅怎么样?
在这样新的表述中 , “顺利完成了第一幅作品”让孩子知道自己表现好在 , 完整地完成了一幅画 , 下次画画中途 , 想放弃的时候 , 一旦回忆起这次的夸赞 , 会激发他内心的驱动力 , 坚持画完 。
“色彩运用得特别” , 是在夸赞画画过程中的一个小表现 , 当他下一次再运用色彩的时候 , 一定还会激发他 , 想出更多新的创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