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阿里巴巴要做阿里云呢?( 二 )


2008 年中旬,马云召开了内部会议 。事情已经刻不容缓,要研发一套新的技术架构来换掉阿里巴巴的旧引擎 。
这个新的计算架构应该是什么样呢?
首先,它要便宜 。
就像一日和三餐一样,无论去哪家餐厅,都不如自己做饭更实惠 。长远来看,自己开发一套计算架构显然是最经济的 。
其次,它要好用 。
为了满足阿里巴巴庞大的计算任务,这套系统至少要比 IOE 表现更好,能同时调度数千台计算机,组成一个巨大无比的“大脑” 。
于是,“阿里云”这个词,第一次出现在公司高层的话语里 。而王坚,加盟阿里巴巴之后的职务恰恰是“首席架构师”,他的使命就是从零开始建立这个云计算系统 。
王坚
王坚是个理想主义者 。
在他丰满的理想中,这个新架构的每一行代码都要自己来写 。但现实骨感:环顾四周,他身边除了几位从微软带来的旧部,几乎一无所有 。
2008年10月,这个想象中属于中国的云计算系统被团队定名为“飞天”,源自中国神话中的形象 。
后来人们说,阿里云是技术驱动型的企业 。不过在我看来,最初阿里云应该是起名驱动型的企业 。名字倒是起得不错,但作为“三无”国家,底层科技起步较晚的中国在对美国的复杂计算机系统的战争中,几十年都未尝胜绩 。
中国人研究的云计算,会“飞天”还是“坠毁”,旁人心里多多少少是有判断的,只是不便明说 。
说回这个疯狂的计划 。
飞天相当于一个发动机的,而时间紧迫,阿里巴巴准备同时做两件事:一边制造发动机,一边为自己的主力业务淘宝网顺便造一个整车出来 。
当时,淘宝网在计算力方面的主要需求就是“大规模数据计算” 。所以,用飞天为淘宝造“大规模数据计算”制造整车的计划就被定名为“云梯计划” 。
实际上,“云梯计划”关乎阿里的生死,不是儿戏 。思来想去,公司内部还是做了两手准备:
1)用一些已有的开源软件为基础,研发一个数据计算系统,这是“云梯1”计划 。
2)而以“飞天”为基础,纯自研一套数据计算系统,被定为“云梯2”计划 。
彼时绝没人想到,五年后的那个下午,这两座通向顶峰的云梯会用怎样的姿态占据画面的中心 。千军万马雄列两旁,目睹荣耀的火焰和退潮的海水 。
历史就这样以汹涌的姿态,向那些准备好的和没准备好的人敞开 。
2009年
阿里云成立
(2)招兵买马
满弓是阿里云的第六位工程师 。
招他进来的,是王坚在微软的旧部,阿里云的第一技术负责人林晨曦 。面试结束时,林晨曦歪嘴一笑,提醒满弓:“你加入阿里云之后,要做好随时出差的准备 。”
果然,满弓签完入职合同当天下午,就被“附赠”了一张火车票 。他要去天津帮助招聘 。
满弓这样回忆十年前的那个下午:
“阿里研发院” 2008年10月才成立,已经错过了招聘季的黄金时期 。但是我们又确实太需要人才了,于是刻不容缓,要再扫荡一下那些大学,把“漏网之鱼”打捞回来 。
2009年
阿里云的招聘海报
跟着阿里云的招聘队伍,满弓跑遍了全国主要的几大城市十几个学校 。每到一个学校,只呆三天 。
第一天做宣讲,然后马上笔试;第二天统一面试;第三天发 Offer 。
彼时的阿里巴巴已经很有名气了 。很多错过招聘季的同学喜出望外,一时间各大学校风起云涌奔走相告齐来应聘,虽然从招聘者到应聘者,都没见过云计算长什么样子 。
由于招聘人手实在太少,面对堆积如山的笔试试卷,满弓他们根本判不过来 。焦头烂额的满弓擦汗时一回头,看到了同行的 HR 小姐姐 。满弓两眼放光,二话不说把她们揪过来,一晚上就教会了她们如何判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