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诗词配图画 清明节诗词配图画


节日诗词配图画 清明节诗词配图画

文章插图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似乎给清明节绘了一笔伤感的基调 。但古代的清明节,除了有祭奠逝者的悲伤,还有万众踏青、放风筝、荡秋千、蹴鞠等种种欢乐 。因此,清明既有慎终追远的感伤情怀,也有欢乐赏春的喜庆气氛 。
清明节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然而,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什么时候成为我国最重要的传统祭祀节日呢?
清明节的来历
相传春秋时期,忠臣介子推在晋文公流亡期间,曾割自己的肉为
他充饥 。晋文公归国为君后,介子推不愿夸功争宠,便携老母隐居于绵山中 。为请介子推出山为官,晋文公放火焚山逼介子推露面,不料介子推和母亲都被烧死 。晋文公后悔内疚,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每逢该节都禁止生火,吃冷饭,以示追怀故人之意 。恰好清明节气正在寒食节的第二天 。宋代后,寒食扫墓的风俗逐渐延至第二日,融入到清明之中 。加之踏青等习俗也在清明时举行,清明节便渐渐由一个单纯的农业节气,上升为重要的大节日 。(尽管介子推的故事颇有争议,但清明节也就流传了下来)
清明时,气清景明,万物皆显,我们搜集了一些清明节有趣的民间习俗绘画,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欣赏吧!
清明节的民间习俗
一 、 扫墓祭祖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 。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 。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 。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 。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 。”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 。现在已成为持续不断的风俗传统:铲除杂草,放上贡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
节日诗词配图画 清明节诗词配图画

文章插图
王弘力 《中国古代风俗百图 · 唐 · 祭扫》
二 、 吃寒食
唐宫内的寒食内宴,可谓最早的冷餐大会 。冷餐,即已做成的熟食,古代常见的冷食有青团子、馓子等 。
节日诗词配图画 清明节诗词配图画

文章插图
王弘力 《中国古代风俗百图 · 唐 · 内宴冷餐》
“御赐冷食满宫楼,鱼龙彩旗四面稠 。
千官尽醉犹教坐,归来月上金殿头 。”
三 、踏青
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踏青为春日郊游,也称踏春、探春、寻春等,一般指初春时到郊外散步游玩 。
“明时帝里遇清明,还逐游人出禁城 。九陌芳菲莺自啭,万家车马雨初晴 。”唐朝诗人顾非熊的《长安清明言怀》描写了清明踏青的习俗 。
节日诗词配图画 清明节诗词配图画

文章插图
元代 王振鹏(传) 《驭马踏青图》
清明踏青源于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到了唐朝,已成为一种时尚 。孟浩然有“岁岁春草生,踏青二三月”的诗句 。宋代清明踏青之俗更盛 。南宋诗人吴惟信的《苏堤清明即事》生动描写了清明踏青的情景: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
在古人的踏青旅行中,最重要的交通工具就是马 。
四、放风筝
风筝又称风琴、纸鹞、纸鸢 。古时,清明节放风筝很盛行 。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在古人看来,放风筝不仅仅是一种游艺活动,还可以放走自己的晦气,所以很多人在放风筝的时候,会将自己所知道的所有病症都写在纸鸢上,等风筝飞高时,就剪断风筝线,让纸鸢随风飘走,也就代表着所有的疾病、晦气远离自己而去了,故又叫“放断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