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不生气 女人如何不生气

在突破内向的分享课上,我陪学员们一起探索情绪问题 。其中一位学员讲了他坐出租车的经历,那天他乘出租车,走了一段之后司机突然没好气地说:“我刚忘打表了,一会儿你得多给我20元 。”虽然根据实际路程他要的价钱倒也合理,但他说话的语气让这位学员立刻就有了愤怒的情绪,学员想知道这种情绪是从何而来的 。
一、情绪的根源是什么
多数人都知道“有其果必有其因” 。确实是,生活中我们看到的事情与情绪之间似乎都是“事出有因,情非得已” 。
比如,一个人对A说了脏话,导致A的愤怒情绪,甚至愤怒的情绪进一步促使A动手打了他 。因为他说脏话所以我打了他,这样的一个因果关系似乎也顺理成章 。再比如,孩子成绩好就会让父母欢喜,成绩差会被父母恼怒 。对啊,因为孩子的行为导致了父母的情绪 。这是很正常的逻辑 。
但是,同样的情形,一个人对B说了脏话,B却很平静,甚至还能和对方沟通,结果和好如初了 。我们同样也可以看到,孩子C考了69分,父母也欢喜;孩子D考了80分,父母还哀叹 。同样的事却可以引发不同的情绪反应和不同的行为结果 。为什么同样是脏话却导致A和B不同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呢?D比C有更好的分数,而D父母的情绪却比C父母的情绪糟糕呢? 仔细对比就会发现,表面上是因为“脏话”导致了A的情绪行为 。然而,很明显,脏话却没有导致B的愤怒情绪和暴力行为 。这个时候你能把“脏话”作为“负面情绪”和后续“暴力行为”的直接原因吗?打个比方,脏话是火苗,爆发的情绪是引爆的炸药包,从火苗到炸药包爆炸的路上,还有很长的引线,而炸药包最终是否爆炸,取决于我们是否用点燃了引线 。如果炸药包爆炸,必然有火源,但是有火源,不一定引起爆炸 。可见,虽然有果必有因,但是有因不一定有果! 而这个最终的结果,更多的不是因为脏话引起的,而是点燃了引线即“自己对脏话的认知解读” 。这么说起来,真正引发情绪的不是事件,而是我们自己原有的认知 。即,我们的认知模式(习惯、判断、评价)是“因”,而情绪反应是“果” 。而“事件”只是激发这一因果反应模式的“外源刺激”而已 。
比如,吃猪肉,对于多数人是一件欢乐事,可是如果你的家中有回民,结果就不一样了 。原因不是吃猪肉的行为本身,而是回民对猪肉的解读和认知及其信仰的意义 。
但是,我们常常看不见隐藏在情绪背后的这个真正的“模式”,却误以为是“事件”引发了我们的情绪 。即认为“事件是因,情绪是果” 。显然,这是一个“假因果” 。但大多数人却陷在这样一个“假因果”的逻辑链条中不可自拔!以致于遇到事情从不思考自己,总觉得是他人的行为导致了自己的愤怒、失望 。
然而,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情绪源于自己 。事件只是燎原上的火苗,只有自己才能点燃自己情绪的引线 。如果你接受这个,那么我们一起回到出租车案例,继续分析 。基于我们上面提到的情绪理论,引导学员思考“什么样的认知或者想法导致了自己的愤怒” 。学员沉思以后认为,自己之所以愤怒是因为自己不允许别人对自己不礼貌(规则),然后再深入挖掘之后,学员进一步发现之所以不允许,是因为自己的内心有一个深层的期待,即“人都应该是友善的,礼貌的” 。因为他人对我的礼貌代表着“我自己是被尊重的”(内心深处的渴望) 。
学员之所以愤怒,是因为他的深层渴望和内心期待没有得到验证和满足 。也就是说,学员希望自己被尊重,而他认为他人对自己的礼貌可以体现“尊重”,被尊重的渴望被具体化为:友善而礼貌,所以学员认为“人应该是礼貌的” 。而这位司机表现出不友善不礼貌(即不合符学员期待)的时候,学员的这种期待在司机这里没有得到验证和满足 。这种思维下,就容易激发深层渴望的不满足:觉得自己不被尊重,不被重视,那么就更容易对司机有敌意,愤怒,甚至攻击 。这样的想法会导致当事人陷入这样的心理困境:认为司机“该为之而不为”的时候,当事人就会无法抑制自己对他的不满 。即:认为司机应该礼貌却不礼貌的时候,学员就会无可抑制地产生愤怒 。所以,愤怒的产生是因为自己,自己完全可以分析清楚原因之后做出调整 。我们该如何调整,避免引发自己的负面情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