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网金石录后序 金石录后序原文及翻译注释( 五 )


今日忽阅此书,如见故人 。因忆侯在东莱静治堂,装卷初就,芸签缥带,束十卷作一帙 。每日晚吏散,辄校勘二卷,跋题一卷 。此二千卷,有题跋者五百二卷耳 。今手泽如新,而墓木已拱,悲夫!今天无意之中翻阅这本《金石录》,好像见到了死去的亲人 。因此又想起明诚在莱州静治堂上,把它刚刚装订成册,插以芸签,束以缥带,每十卷作一帙 。每天晚上属吏散了,他便校勘两卷,题跋一卷 。这二千卷中,有题跋的就有五百零二卷啊 。如今他的手迹还象新的一样,可是墓前的树木已能两手合抱了 。悲伤啊!东莱:即莱州 。静治堂:当为赵、李之书斋名 。芸签缥([piāo]音漂)带:芸签,用芸草制成的书签 。缥带,用来束扎卷轴的丝带 。吏散:犹今之“下班” 。手泽:亲手书写之墨迹 。墓木已拱:指死已多时 。《左传·傅公三十二年》:秦穆公派人对蹇叔说:“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拱,两手合围 。
昔萧绎江陵陷没,不惜国亡,而毁裂书画 。杨广江都倾覆,不悲身死,而复取图书 。岂人性之所著,死生不能忘之欤 。或者天意以余菲薄,不足以享此尤物耶 。抑亦死者有知,犹斤斤爱惜,不肯留在人间耶 。何得之艰而失之易也 。从前梁元帝萧绎当都城江陵陷落的时候,他不去痛惜国家的灭亡,而去焚毁十四万册图书;隋炀帝杨广在江都遭到覆灭,不以身死为可悲,反而在死后把唐人载去的图书重新夺回来 。难道人性之所专注的东西,能够逾越生死而念念不忘吗?或者天意认为我资质菲薄,不足以享有这些珍奇的物件吗?抑或明诚死而有知,对这些东西犹斤斤爱惜,不肯留在人间吗?为什么得来非常艰难而失去又是如此容易啊!“萧绎”句:梁元帝,名绎字世诚,自号金缕子 。西魏伐梁,江陵陷没,他“聚图书十余万卷尽烧之” 。(见《南史·梁元帝纪》)“杨广”句:唐颜师古撰传奇《南部烟花录》载,其死后显灵将生前所珍爱的书卷尽数据为己有 。菲薄:指命薄 。尤物:特异之物 。
呜呼,余自少陆机作赋之二年,至过蘧瑗知非之两岁,三十四年之间,忧患得失,何其多矣!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 。人亡弓,人得之,又胡足道!所以区区记其终始者,亦欲为后世好古博雅者之戒云 。唉!陆机二十作《文赋》,我在比他小两岁的时候嫁到赵家;蘧瑗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岁之非,如今我已比他大两岁:在这三十四年之间,忧患得失,何其多啊!然而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这是人间的常理 。有人丢了弓,总有人得到弓,又何必计较 。因此我以区区之心记述这本书的始末,也想为后世好古博雅之士留下一点鉴戒 。少陆机作斌之二年:指十八岁 。杜甫《醉歌行》:“陆机二十作文斌 。”过蘧[qú]瑗知非之两岁:指五十二岁 。《淮南子·原道训》:“蘧伯玉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 。”蘧瑗,字伯玉,春秋时卫国大夫 。“人亡弓”句:《孔子家语·好生》:“楚王出游,亡弓 。左右请求之 。王曰:‘止 。楚王失弓,楚人得之,又何求之!’孔子闻之,惜乎其不大也 。不曰‘人遗弓,人得之’而已,何必楚也!”
绍兴二年、玄黓岁,壮月朔甲寅,易安室题。绍兴二年,太岁在壬,八月初一甲寅,易安室题 。“绍兴”句:绍兴二年,即年 。玄黓(音亦),《尔雅:释天》:“太岁……在壬曰玄黓 。绍兴二年适为壬子年 。壮月,八月 。按,此署年或有误 。
李清照的主要作品有:
夏日绝句、声声慢·寻寻觅觅、武陵春·春晚、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浣溪沙·闺情、永遇乐·落日熔金、鹧鸪天·桂花、转调满庭芳·芳草池塘、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点绛唇·蹴罢秋千、多丽·咏白菊、蝶恋花·暖雨晴风初破冻、行香子·七夕、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满庭芳·小阁藏春、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念奴娇·春情、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丑奴儿·晚来一阵风兼雨、春残、菩萨蛮·归鸿声断残云碧、浪淘沙·帘外五更风、浣溪沙·莫许杯深琥珀浓、小重山·春到长门春草青、偶成、瑞鹧鸪·双银杏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