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孩子建立良好的“社交”?首先要培养孩子的“边界意识”( 二 )


如何引导孩子建立良好的“社交”?首先要培养孩子的“边界意识”
文章图片
那么 , 边界意识究竟包含什么呢?其实这个概念包含两方面的内容 , 即自我边界和他人边界 。
自我边界 。
拥有自我边界意识 , 也就是孩子能够明白自己的权利和责任 , 那么孩子就容易形成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 , 能够更好地掌握自我保护能力 。
孩子有了"自我边界"意识 , 就能清楚地明白哪些是需要自己做的、是自己承担的责任 , 不会说被外界环境牵着走 , 也不会总是推脱或是无视自己的责任 , 有利于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责任意识的培养 。
但是有时孩子出现错误的"自我边界"行为 , 例如推开其他小朋友、不愿意和他人分享等 , 父母都要好好引导孩子 , 让他们明白如何处理这些问题 。
他人边界 。
他人边界 , 也就是孩子需要注意的规则和规定 , 也就是社会共同的道德或是行为规范 。 孩子清楚地明白他人边界 , 也就是说孩子能够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 , 不会总是侵犯别人或是挑战别人的忍耐极限 , 这样的孩子更容易融入社交圈子 , 受到大家的欢迎 。
如何培养孩子的"边界意识"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帮助孩子建立边界意识很重要 , 在这个过程中 , 不仅仅能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 , 更重要的是引导孩子学习如何去与周边的人相处 , 让孩子能够拥有良好的交际关系 ,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的边界意识呢?
把握好关键时期 。
虽然在孩童和青春期都是比较叛逆或是问题频发期 , 但是孩子的这些行为正是他们在将"自我"和"他人"进行区分的表现 , 这个时间需要父母多点耐心和宽容 , 引导孩子建立起自尊、同理心的意识 , 给予孩子足够的安全感 。
父母要尊重、爱护孩子 。
只有孩子自己得到足够的尊重、理解和爱护 , 孩子才能推己及人 , 学会如何去对待他人 。 因此 , 当孩子逐渐长大 , 自我意识萌芽 , 父母就要尊重孩子 , 给孩子自己独立的生活空间 , 让孩子学会保护自己的隐私;不要剥夺孩子的选择权、物品所有权和话语权 , 这些能够让孩子确立"自我边界" , 学习去管理自己的学习、生活和时间 。
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尝试 。
父母不要总是包办一切 , 让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 明确孩子在家庭中应当承担的责任 , 这是孩子学习独立能力的过程 , 也是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和责任心的必经阶段 , 不要总是担心或是责怪孩子做不好 , 这是个过程 , 需要父母多点耐心和信任 。
如何引导孩子建立良好的“社交”?首先要培养孩子的“边界意识”
文章图片
引导孩子建立良好"交际圈"
帮助孩子建立边界意识 , 能让孩子在与家人、社会其他人群的相处中更加轻松自由 , 能保护孩子的权利 , 也不会侵犯到他人 , 那么 , 应当如何引导孩子去建立自己的交际圈呢?
引导孩子明确"自我边界" 。
在日常生活中尊重、爱护孩子 , 让孩子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 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 , 也让孩子明白自身的权利 , 例如身体、物品和选择权的 , 让孩子学会保护自己、控制自己 。 引导孩子认识自己 , 找到自己的优缺点 , 接纳自己的不完美 , 明确自我界限 。 弄清楚自己的底线在哪里 , 哪些可以接受 , 哪些难以忍受 , 学会拒绝和说"不" 。
帮助孩子了解"他人边界" 。
在孩子小的时候 , 父母要培养孩子的同理心 , 让孩子学会去理解和尊重他人 , 不要随意侵犯或是窥探别人的隐私 , 例如不要总是过于热情、过分干涉别人的事情 , 不要总是否定别人的想法 , 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等 。 在教导孩子学会说"不"的同时 , 让孩子明白别人也有说"不"的权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