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不能“非黑即白”,允许有“灰色空间”,教育会更有弹性

文章纯属原创 , 版权归本作者所有 , 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
前几天 , 我在商场上看到这样一对母子 , 这个孩子不小心打碎了放在商场里的精致花瓶 , 这一幕正好被路过的店员看到了 , 店员要求孩子的母亲赔偿 。
这位母亲虽然心里不太愿意 , 但是还是掏腰包付了相应的价钱 。 付完钱之后 , 这位母亲便责怪孩子说道:"你怎么这么不小心啊 , 怎么笨手笨脚的 , 走个路都能打碎一个花瓶 , 我真是服了你!"
小孩子说:"对不起妈妈 , 我不是故意的 , 我真的是不小心撞到了这个花瓶 , 我也没有想到花瓶竟然摔了下来 。 "
这位妈妈不愿意听孩子的话 , 她不耐烦地说:"我管你是不是不小心的 , 反正你就是打烂了花瓶 。 你也不要再狡辩看 , 反正最终我也是付了钱 。 你再怎么说 , 也改变不了你打烂花瓶的事实 。 "
这个孩子明显就是还想说些什么 , 但是迫于妈妈的严威 , 孩子最终也只能够委屈和失望地闭上了嘴巴 。
从旁观者的角度 , 这位妈妈解决问题的方式有点不讲道理 ,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非黑即白" , 事实上 , 在现实生活中 , 我们处理孩子的问题时 , 也会不自觉地运用这种"非黑即白"的手段 。
"非黑即白"是一种武断的处理方式 , 教育孩子不能过于武断 , 也就是不能够过于"非黑即白" , 我们应该允许教育中存在"灰色空间" 。
教育孩子不能“非黑即白”,允许有“灰色空间”,教育会更有弹性
文章图片
解读"灰色空间"
任正非在2009年1月15日发表的《开放、妥协与灰度》一文中提到:
"一个领导人重要的素质是方向、节奏 。 他的水平就是合适的灰度 。 "
"一个清晰方向 , 是在混沌中产生的 , 是从灰色中脱颖而出的 , 而方向是随时间与空间而变的 , 它常常又会变得不清晰 。 并不是非白即黑 , 非此即彼 。 合理地掌握合适的灰度 , 是使各种影响发展的要素 , 在一段时间的和谐 , 这种和谐的过程叫妥协 , 这种和谐的结果叫灰度 。 "
"没有妥协就没有灰度 。 妥协其实是非常务实、通权达变的丛林智慧 , 凡是人性丛林里的智者 , 都懂得在恰当时机接受别人妥协 , 或向别人提出妥协 , 毕竟人要生存 , 靠的是理性 , 而不是意气 。 "
从这段话中 , 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 , 任正非认为 , "灰度"是一个一个领导人管理好企业的必须品质 。 不仅仅是企业管理需要"灰度空间" , 亲子教育中同样也需要"灰度空间" 。
教育孩子不能“非黑即白”,允许有“灰色空间”,教育会更有弹性
文章图片
允许有"灰色空间" , 教育会更有弹性
能够在教育中为教育留出"灰度空间"的父母 , 都是具备"灰度思维"的人 。 要想培养"灰度思维"可不简单 , 有"灰度空间"的教育也会更加具备弹性 。
具体来说 , "灰色空间"能够给亲子教育带来以下三个方面的好处:
很好地把握"放纵"与"控制"的度
教育孩子不能“非黑即白”,允许有“灰色空间”,教育会更有弹性】弹性的教育 , 意味着父母能够把握"放纵"和"控制"的度 。 现在大多数父母的教育不是过于控制孩子 , 就是过于放纵孩子 。 选择放纵的父母 , 孩子会变得不够感恩 , 把父母对孩子的宠爱都当成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 。
选择控制的父母 , 孩子会过于压抑 , 很难感受到情感的变化 , 并且 , 孩子还会忽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 , 这样一来 , 孩子与父母的关系也会拉远 。
而拥有"灰色空间"的父母 , 则能够把握好"放纵"和"控制" 。 这种教育放手便是美国精英家庭尝试的"圈养"方式 , 既不会给孩子太多自由的空间也不会让孩子觉得过于压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