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如何定位自己与公司的关系 你是如何( 四 )


多年来,传统智慧一直告诉我们,如果你很多时间都是一个人呆着,那你一定有问题 。确实,心理学家也观察到,很多人回避社交活动,确实是因为他们有社交恐惧症,或者他们情绪抑郁 。不过,也有很多人喜欢一个人呆着,因为他们觉得独处时心情平静而愉快 。马斯洛就曾写道,达到成熟、自我实现的人,会特别注重隐私、心灵超脱,对沉思默想感兴趣 。
至于花多少时间独处才是”刚刚好“,每个人的感受可能大有不同,要看个人偏好和环境 。对某些人来说,独处的时光很难得,在繁忙的工作和家庭杂事之中,手忙脚乱的他们,可能觉得一个人清静会儿都是种奢侈 。也会有人觉得自己独处的时间太长,几乎难以忍受 。这个平衡需要每个人自己去寻找,或长或短,没有孰优孰劣 。
”你什么时候会停下来?“ 名厨Julia Child的丈夫Paul在上世纪50年代写道,当时他们一家人在巴黎 。“你什么时候画画?什么时候歇息?什么时候给家人写信,闲躺在草地上,聆听莫扎特的音乐,眼光投向波光粼粼的海面?”

你是如何定位自己与公司的关系 你是如何

文章插图
你很可能忽略了面试中最重要的问题:你是怎样在面试中,面试官往往先在很短的时间内产生一个“偏见”,再去寻找证据证实自己的“偏见” 。
“弱点——挑战——解决”的模式,可以帮助你回答“你是怎样一个人”的问题 。
“你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个问题的回答应该是从自己出发,把自己最重要的性格放大,而不要去考虑“对方喜欢什么人” 。
以前呆过一家公司,搞招聘流程改革,取消了一面二面,让该职位的直接上司、核心部门经理、HR等几个面试官一起坐下来,人手一份打分表,从仪表谈吐、反应能力,到工作熟悉度、专业热爱度等等,一项项打分,最后按一定的打分人权重计算最后总分,从高到低录用 。
引入了打分机制的本意是希望招聘流程科学化,但有意思的是,恰恰是打分这种看似很客观的方法,暴露了招聘过程的主观性 。
有一次,我们招一个资深客户经理,一个面试者表现非常好,业务熟练,逻辑清晰,而且表达出相当强的进取心 。但我并不喜欢这个人,因为我觉得他性格中有一种过度偏执的东西,会影响团队合作 。
虽然印象不太好,但我以为打分应该还是客观的,至少应该在80分以上,可实际上逐项相加后,只有72分,相当平庸的分数 。更没想到的是,别人打的分更低 。
中途休息时,我们几个人聊起了这位面试者,我发现他们和我一样,对他的出局感到婉惜,但当HR试着问要不要重新打分或再给一次面试机会时,大家都沉默了 。
国外有心理学专家对面试打分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面试官并不是真的一项项认真打分,最后算一个总分;相反,他们在心里已经有一个分数,如果这个分数比较高,他打的分就比较慷慨,如果这个分数比较低,他在打分时,就比较吝啬 。
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证实性偏见”效应,具体在面试中,面试官往往先在很短的时间内产生一个“偏见”,再去寻找证据证实自己的“偏见” 。
当然,这个“偏见”也并非牢不可破,尤其是在“专业度”上,因为有很多客观事实去证明自己,即使给面试官留下了不良的“第一印象”,你也有很大机会在后面扭转 。
唯有一件事上,“第一印象”一旦建立,通常只会越来越深 。
无数的“面经”都会告诉你,如何加强回答的逻辑性、如何合理地包装自己的履历、如何谈薪资、如何问面试官问题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