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语文|那些从小到大不爱读名著的孩子,语文还有救吗?( 三 )


文章图片
关于文学常识,中考出现的例题具体如下:
下面是参观郭沫若故居后,一位同学写的参观记录和他未完成的一副对联 。请你根据他的参观记录,在对联处写出词语,将这副对联补充完整 。(2分)
【参观记录】
时间:2017年4月13日地点:郭沫若故居
郭沫若,四川乐山人
我国伟大的文学家 。《女神》是他的第一本诗集,出版于1921年8月 。《女神》开一代新诗风,是中国自由诗的代表作 。
他还是一位史学大家,潜心研究甲骨文 。
他制作的《屈原》是历史剧的先锋之作 。
【对联】
上联:诗坛领袖,①新诗风,《女神》为自由诗典范
下联:话剧大家,改变老故事,《②》乃历史剧先锋
答:
(文学常识:节选自2017年北京中考真题)
这一部分并不是所有地区的中考试题都会考察 。这类题一般来说是让学生、老师、家长都头疼的,因为考察范围广、题型多样,没有固定的复习方向 。例题中我们选择了对联+文学常识的综合类试题,但是实际上这类题型是没有固定的题型模板的 。
从应试角度来说,我建议家长朋友们在家庭教育环节中和孩子一起读在上次推送中提到的《部编版语文教师用书》,孩子现在学到哪本,就一起读哪本,孩子读,家长听 。在听的过程中,根据孩子读到的相关内容进行提问 。
比如读到《论语十二章》,可以问问孩子《论语》是怎么成书的?为什么叫《论语》?遇到什么内容,就提什么问题,如果您能够为孩子正确解答,那可以在孩子有疑问或者回答不准确的情况下进行指导,如果不太确定答案,可以立即自行搜查,大部分问题在网上都有比较好的答案,如果众多答案都指向一个结果,那么应该就是问题的正确答案,如果实在不确定,可以让孩子课下请教学校的老师 。
大语文|那些从小到大不爱读名著的孩子,语文还有救吗?
文章图片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主要是考试本身的初衷在于考察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情况,试题再怎么灵活,都要以教材为基准,完全脱离教材的试题是不太可能出现的 。
《部编版语文教师用书》相当于是教材所学知识的最大范围边界,以这本书为基础来做知识延伸,就能最大程度上关联中考的考点,以达到尽可能“有的放矢”的目的 。
接下来的推送里,我们还将继续分享其它模块的“大语文”自助鸡娃建议,也欢迎大家把辅导语文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
作者简介:徐博,厦门大学博士,初中语文教师,高中语文教师资格持证,多年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实践和教育心理学研究 。
【大语文|那些从小到大不爱读名著的孩子,语文还有救吗?】(责任编辑:石玥_NS3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