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海圆满”的高士奇

他名落乡试,却机缘巧合入值南书房,备受皇帝重视;他青云直上,多次遭人检举弹劾,但总被轻轻放过,免遭苦厄;他生前曾被康熙帝视为“始知学问门径”的老师,死后更是被破格封谥 。他就是礼部侍郎高士奇 。
青云直上 入值南书房
清康熙三年(1664),20岁的杭州生员高士奇参加浙江省乡试名落孙山,后来跟随父母上京寻找机会,不久其父因病去世……接二连三的不顺让高士奇心生悲凉,再加上他身上的银子所剩无几,一时落魄潦倒至极 。无奈之下,高士奇只好到报国寺门前摆书摊,以代写书信、出售字画来赚取生活费 。正是这段时间的历练,让他从一个原本只会读圣贤书的学子,开始学会察言观色和与不同的人打交道,且在书画的辨伪与鉴赏等方面有了极深的造诣 。很快,高士奇迎来了改变命运的机会 。
康熙八年(1669),高士奇以生员身份进入了国子监就读,肄业后“充书写序班”,负责一些书办差事 。康熙十年(1671),康熙帝命翰林院组织了一场考试,凡是国子监的太学生皆可参加 。高士奇在此次考试中才思泉涌,不仅“文章颇佳”,更因写得一手好字而被康熙帝看中,直接擢为第一名,命其担任翰林院供奉 。同年五月,康熙帝推行经筵日讲,由于高士奇的字迹“殊为俊秀”,便将为自己缮写讲章的任务交由他专门负责 。
从此,高士奇的人生可谓是青云直上 。康熙十一年(1672)闰七月,高士奇受到了康熙帝的召见 。召见中,康熙帝详细询问了他的家世情况,并让其专门讲解了《周易·乾卦》等,高士奇都应答自如,还特意作了一篇《东巡赋》于次日献上 。康熙帝对高士奇的表现十分满意,称高士奇“所进词翰俱佳,特赐缎表里,以示褒宠 。自后常听宣召,毋得远出” 。康熙十四年(1675),朝廷重新设置詹事府,康熙帝特命高士奇出任詹事府录事 。
高士奇深感康熙帝的重用,做起事来不敢有丝毫懈怠,加上他早年间在报国寺锻炼出来的善解人意,很受康熙帝恩宠 。康熙十六年(1677)十月二十日,康熙帝下旨为南书房选拔人才,称:“朕不时观书写字,近侍内并无博学善书者,以致讲论不能应对 。今欲于翰林内选择二员常侍左右,讲究文艺 。但伊等各供厥职,且住外城,不时宣召,难以即至 。着于城内拨给闲房,停其升转,在内侍从,数年之后酌量优用 。再如高士奇等能书者,亦着选择一二人,同伊等入值 。”大学士们收到康熙帝的旨意后,经过多次会商,最终确定“侍讲学士张英加食正四品俸,供奉内廷 。其书写之事一人足矣,止令高士奇在内供奉,加内阁中书衔,食正六品俸 。伊等居住房屋,交内务府拨给 。”
当时,南书房名义上是侍候康熙帝看书、写字的场所,实际上却是康熙帝作出各种重要决策时的秘书机构,是整个大清王朝最为神秘和重要的权力中枢,高士奇能够被康熙帝点名入值南书房,足见其受恩宠之重,可谓是“青云直上九重天” 。不仅如此,在当时的北京城内居住的不是皇亲贵族,就是满族大官,而高士奇作为一个汉官,康熙帝却点名为其在内城安置一处住宅,可谓是破天荒之举,这也让朝野上下明白了高士奇在康熙帝心目中的分量 。
位极人臣 终遭弹劾回乡
高士奇入值南书房后,心里深知责任重大,每天“报筹而入,送烛而归”,有时为了一道诏书,甚至要熬到紫禁城关门 。为此,康熙帝特意下旨,要求每天必须待到高士奇出宫后才可以落锁 。不仅如此,为了保证高士奇晚上回家的安全,还专门派选侍卫担任保护工作 。高士奇本就熟读四书五经,工作上又兢兢业业,深受康熙帝认可 。一年后,康熙帝下旨称赞高士奇道:“尔在内办事有年,凡密谕及朕所览讲章、诗文等件,纂辑书写甚多,特赐表里十匹,银五百两,以旌尔之勤劳 。”从康熙帝的旨意中不难看出,高士奇长期陪伴在康熙帝身边,为其破析经义、陪其鉴赏书画、撰拟讲章文字等等,可以说,两个人虽然名为君臣,实则亦师亦友,这也使得高士奇在朝堂之上的地位越来越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