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鉴赏大家顾承

顾承是过云楼主顾文彬的第三个儿子,也是过云楼实体的构建者 。顾承上有廷薰、廷熙两位兄长,长兄廷薰是能进军举业、获得功名的有为青年,次兄廷熙与他一样是酷爱书画的艺术青年 。因太平天国运动,两位兄长均在逃难中病逝,于是顾承成为顾文彬处理家务、收藏书画、营造过云楼与怡园的得力助手 。遗憾的是,当过云楼文化研究日渐成为学界的热门课题时,因缺少顾承日记、年谱等文献资料,对他的研究并不多 。所幸顾文彬的日记中多有顾承的信息,其家书也多是写给他的,苏州市档案馆收藏了他的部分书信及《过云楼书画录》(初笔、再笔),从中可以了解顾承的为人经历、才识专长 。

书画鉴赏大家顾承

文章插图
《过云楼书画录》(初笔)目录
顾氏才俊英年早逝
顾承出生于道光十三年(1833)二月初四日,卒于光绪八年(1882)七月二十五日,原名廷烈,后改名承,字承之,别号骏叔,又号乐泉、乐全 。他自幼聪慧,但身体病弱,十四五岁时得了便血之症,这个疾病伴随其终生 。由于顾承天性孝友,尽管在家中排行已是第三,但祖母张氏与母亲还是对他疼爱有加 。祖父顾大澜弃儒从商,对儿孙教育严格,顾文彬得中进士、入京为官,为后代树立了榜样,自此顾氏子孙的目标就是获取功名 。顾承自幼与廷薰、廷熙一起跟从塾师徐江帆先生学习,“读书习举业” 。当时徐江帆以工书而著称一时,与颇有画名的翁小海、范引泉、沈竹宾、程序伯诸君来往频繁,顾家成为他们谈书论画的重要场所 。年少的顾承“聆其绪论,信手涂抹,具有夙慧,诸先生皆爱之,引为小友” 。此后,顾承把父母给的零花钱都用在购买书画小品上,他对书画的浓厚兴趣既来自祖父与父亲的影响,更受到这些书画前辈们的影响 。
道光二十三年(1843),母亲浦氏带领顾承兄妹4人进京,陪伴在刑部供职的顾文彬 。顾承兄弟3人同塾学习“四书五经”,没有一天放松学习,顾文彬十分欣慰 。顾家原为吴中大族,人才辈出,然而因时代变迁,家族的命运也随之发生变化,到顾文彬的祖辈时已然是城市中的普通家族 。“学而优则仕”,是封建时代读书人改变命运的主要途径,顾文彬期望儿子们追随他的步伐,将来也谋得一官半职,壮大并发展顾氏家族,所幸他们都喜欢读书 。顾承19岁那年,由于母亲与兄长们在京城,他就由祖父做主,在苏州迎娶临平孙氏为妻,婚后夫唱妇随,育有两子两女 。同治元年(1862),因孙氏过世,顾承续娶苏州洞庭东山朱氏,生下两子一女,其中三子顾麟士为晚清民国著名画家 。
书画鉴赏大家顾承

文章插图
,顾承致父亲顾文彬函
咸丰五年(1855),长期在京的顾文彬等来了外放的好消息:“由京察一等记名,以道府用,二月奉旨以知府发往湖北 。”考虑到顾大澜年事已高,湖北大部分地区又被太平军控制,故顾承兄弟3人决定轮流到湖北陪伴顾文彬,其余家眷都留守苏州 。咸丰八年(1858),顾承替换顾廷熙来到湖北,其时顾文彬正任武昌盐法道,父子两人相伴署中,他帮助处理文案,成为父亲的得力助手 。然而随着家乡传来噩耗,顾大澜、浦氏、廷薰、廷熙相继过世,顾承与顾文彬“悼痛欲绝”,两人辗转回南,暂居上海租界,从此,唯有顾承长伴顾文彬左右 。光绪八年(1882)七月,顾承溘然病逝,顾文彬“痛心如割,手足无措”,写下哭子七绝百首,并回忆父子在湖北的那段日子:“始则同患难,继则共安乐,奉养服劳,先意承志,未尝久离膝下,余亦倚之如左右手 。”由于顾承的两位兄长早早离开,他便挑起处理家庭事务的重任,“抚育诸侄,教养婚娶,一如己子,无稍厚薄” 。遇到家族中贫寒之家的婚丧诸事,顾承皆鼎力相助,给予补贴 。顾承做人不忘本,顾氏为梁黄门侍郎顾野王之后,每逢清明时节,他必邀同族之人到石湖之滨顾野王墓地祭扫,“封植修卫,不靳赀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