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鉴赏大家顾承( 三 )


苏州博物馆收藏了顾承赠给潘志万的一幅扇面,他以白云溪山布景,呈现气势雄迈、墨法清润的特色 。顾承题道:“争似淋淋漓酣畅处,一痕点破十三鸦 。”时年为光绪二年,即1876年 。
无心功名悟到琴心
顾承不像乃兄顾廷薰那样热衷功名,只是某年“秋闱援例,服捐翰林院侍诏” 。他最大的兴趣就在鉴赏书画和收藏古琴、古印、书画等风雅之事上 。琴棋书画大约是古代读书人的“必备神器”,顾承除了习字作画外,还拜琴家王云为师,专门学习古琴 。
王云,字石香、石芗,号西麓草衣 。他一介布衣,秉性孤介,终身未娶,侍母极孝 。王云善琴工书,嗜好金石,擅长竹刻与石刻,尤工篆印,风格酷似文彭,称吴中一时名手,曾为顾文彬刻过几枚印章,并教授顾承古琴,在顾承购买古琴时当参谋 。顾承共购得古琴数十张,最为珍贵的当推宋代苏东坡的“玉涧流泉”和“松石间意”两张琴 。顾承因爱琴、学琴、藏琴,而在他家的园林——怡园设立坡仙琴馆,弘扬古琴艺术 。坡仙琴馆是顾承操琴之所,闲暇时他独自在这里“操缦学弄,庭中湖石有如伛偻丈人作俯听状者,石殆不能言而能听者耶?”光绪二年(1876)十二月十一日,顾文彬又见顾承抚琴情景,欣然写下《石听琴室铭》:“生公说法,顽石点头 。少文抚琴,众山响应 。琴固灵物,石亦非顽 。”坡仙琴馆是顾承痴迷古琴的实证,而石听琴室则演绎着石与琴的传奇 。
【书画鉴赏大家顾承】顾承以独特眼光别出心裁地设计了《悟到琴心图》册,遍请名人作画题咏,以书画艺术表达他对古琴的热爱 。同治十一年(1872)至十三年(1874)间,他请画坛高手、官绅名流为他绘制《悟到琴心图》册,有书有画,其中小部分在他过世后由顾麟士请多位名家续题,最晚的是光绪二十二年(1896)吴昌硕为顾承绘制的小像 。张之万、潘曾莹、任薰、俞樾、冯桂芬、吴云、顾沄等40余人为之作画或题诗,因此《悟到琴心图》册除了书画艺术价值外,还有极高的人文价值 。侨居苏州的张之万绘制的《悟到琴心图》呈现了这样的画面:远山、松树、茅亭,亭中一人正在抚琴,古朴清雅之气扑面而来 。张之万还写下跋语:“空谷幽深,风泉自响 。有客横琴,悠然遐想 。余未学操缦,安知琴心,勉作是图,未免强作解事耳,即呈乐全三兄方家指正 。”
曲园老人俞樾为顾承的《悟到琴心图》册写下五言诗:“别有琴心在,须从悟后知 。不徒夸贺若,便足傲钟期 。明月乍来后,空山独坐时 。偶尔一挥手,神动自天随……”
《悟到琴心图》册如今珍藏在上海博物馆,它既是顾承痴迷古琴与书画的风雅见证,又反映了同光年间中国传统士大夫的生活情趣与交游 。顾承英年早逝,但他以书画收藏与鉴赏名重于世,且他与顾文彬联手打造了过云楼与怡园,使其成为江南名楼与名园,为江南文化与园林艺术的传承作出了贡献 。
(文中所示档案为苏州市档案馆藏)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0年3月27日 总第3504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杨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