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流程 如何做课题( 二 )


做课题研究不是这样的:
1.注重形式 , 忽视过程 。据了解很多课题就是匆匆开题、迅速结题 , 没有过程 。通常的做法是:做几节课 , 写几篇文章 , 把一些尚未消化的理论拿来 , 东拼西凑 , 甚至把过去做的事情拿来炒炒冷饭 , 套上新的理念 , 贴个新标签 , 升华一下 , 就宣称解决了重大难题、意义深远 。我曾经听到有位老师说:“学校有课题 , 教师也有课题 ,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都忙于事务 , 忙于应付 , 末了写一个报告什么的算是课题的小结或者成果 , 对学校、对老师一点提高也没有 。”其结果是造成教育科研中很多泡沫和虚假的东西 。只有其名 , 而无其实 。
2.急功近利 , 热衷炒作 。我们几乎到处都可以听到课题“开题”的消息 , 领导、专家亲临光顾 。有关方面也津津乐道于有多少课题、课题的等第级别 , 结果是课题成了追逐名利的方式 , 研究成了个别人冥思苦想的胡造乱凑 。更离谱的是一节课就可以归纳出一种模式 。我曾经参加一次现场会 , 会上隆重推出10多个教学模式 , 我觉得 , 这样的做法 , “有哗众取宠之心 , 无实事求是之意 。”一线教师一看就明白 , 实际没有什么价值 , 因为你不能指望老师天天都“表演” 。有良知的教师也不愿去做虚假表演的事情 , 他们需要的是自身专业的成长 , 教学技艺的提高 。
3.跟风而上 , 创新不足 。课题研究要有创新 , 创新不是跟风 , 著作要读 , 专家的理论要学 , 研究的方法要学 , 但不能总停留在“复述”的层面上 , 要想办法使专家的理念、方法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 就必须使课题研究的内容贴近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遇到的真实问题 , 范围不宜太宽太泛 , 目标不宜太高太玄 。我觉得越是本土的、富有个性的东西 , 越有新意 。不能人云亦云 。研究的方法最好是以解决具体问题为主的微观研究 , 研究过程应该与改进和提升教师自己的教学能力密切相关 , 策略、方法应该方便教师与自己的教学实践建立关联 , 使而后生成的东西可以成为校本研究的对象和过程 , 不能让教师望而却步 。一旦“校本”的东西实实在在了 , 这个研究才有了存在的价值 。
4.闭门造车 , 缺乏引领 。我们看到一线教师做课题一般是孤军奋战 , 没有形成研究团队 。我认为 , 要使研究具有生命力 , 就要获得各个方面的支持 。一个成功的课题研究 , 离不开专家的支持 。课题最终是否成功 , 最现实的是你做的课题是否获奖 , 要得到专家的认可 。因此 , 做课题还要去找教研员、找科研专家、师范院校教师沟通 。尽可能得到他们的指点 , 使研究的课题更具有严密性、科学性 。
一线教师为什么要做课题研究1.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 。时代发展很快 , 教育改革的步伐也很快 。在信息化的社会里 , 要立足就必须有不断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要有勇于实践、创新的能力 。为了适应素质教育对我们老师提出的新要求:教育、教学工作的模式由“经验型”转向“科研型” 。实践表明: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上能积极参与教科研的实践 , 自觉学习理论 , 更新教育观念 , 以科研带教研 , 以教研促教改 , 对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大有裨益 。许多名师成了搞教育科研的最大受益者 , 完全可以说:“教师参加教育科学研究 , 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 。”(林崇德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