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幼小衔接应回归常态

幼小衔接是幼儿园和小学相互呼应的过程 。 做好幼小衔接 , 是实现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一 。 当前 , “知识为本”“升学为重”等观念违反了教育规律 , 将整个社会的焦虑投射到年幼儿童的身心 。 幼小衔接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 政府、幼儿园、学校和家庭应协力配合 , 让幼小衔接回归常态 。
2021年 , 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 从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两方面对幼小衔接工作进行了规范和引导 。 在开展幼小衔接的过程中 , 有三个问题需要充分关注 。
不要增加额外的“衔接课程” , 避免增负担
根据《指导意见》的精神 , 幼小衔接工作应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 , 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 建立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长效机制 ,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 要把幼儿到小学生看作是人生发展过程中基本的角色转变 , 这一转变不是翻山越岭 , 而是发展的自然延伸 。 要关注儿童发展的连续性、整体性、可持续性 , 幼儿园与小学协同合作 , 共同促进儿童顺利过渡 。
为入小学做准备是幼儿园教育的基本功能之一 。 入学准备教育是幼儿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 融在整个课程之中 , 贯穿三年 , 重点在大班 。 入学准备是全面准备 , 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是最好的入学准备 , 重点是做好生活、社会和学习等多方面的准备 , 建立对小学生活的积极期待和向往 。 因此 , 入学准备教育不是在原有课程基础上再加上“入学准备”课程 , 更不需要在校外机构接受专门的训练 。 要检查幼儿园课程中是否存在教育偏倾和缺失的问题 , 是否存在忽视入学准备的问题 。 只要认真贯彻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精神 , 落实《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的基本要求 , 扎实推进课程建设 , 真正落实全面发展的教育任务 , 切实关注儿童的兴趣和需要 , 开展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多样化活动 , 一定能落实为入小学做准备的任务 。
帮助学生入学适应是小学教育的重要职能 。 《指导意见》提出小学实施入学适应教育 , 要强化衔接意识 。 国家修订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 合理安排内容梯度 。 小学将一年级上学期设置为入学适应期 , 重点实施入学适应教育 。 国家课程主要采取游戏化、生活化、综合化等方式实施 , 强化儿童的探究性、体验式学习 。 这些举措都有利于切实改变忽视儿童身心特点和接受能力的现象 , 致力于坚决纠正超标教学、盲目追赶进度的错误做法 。
不要停留在形式上衔接 , 要提高衔接的实效
幼小衔接是一项需要实实在在加以落实的工作 , 切忌形式主义和表面文章 , 要关注过程和实效 , 而不是关注书面的成果和报道 。 要避免以开会代替思想的转变 , 以外在环境的改变代替衔接活动 , 以口头上的衔接代替实际的衔接努力等错误倾向 。 要真正抓住衔接过程中的具体问题 , 深入研究问题 , 并在实践中解决问题 。 因此 , 标语和传单不一定触及问题的实质 , 表面的装点和改变不一定产生实质性的成效 , 众多的会议如果没有真正直面问题 , 就难以真正推进衔接工作 。 要真正站在儿童发展的立场上来研究和探索幼小衔接 , 坚持以儿童为本 , 关注儿童的发展现实和可能 , 切实为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
入学准备的核心在于真正落实《指南》精神 , 切实促进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 , 实现幼儿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领域的整体发展 。 尤其是在良好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学习品质及上学意愿等方面做好充分准备 。 真正做到内容上不超前 , 形式上不灌输、不强化训练 。 不要把参观小学当作入学准备的全部 , 不要把模拟小学课堂当作良方 。 入学适应的核心在于新生有入学的意愿、积极的情绪 , 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 , 没有重大的困扰和对立的情绪 , 能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 。 入学适应不是一次两次班会能解决的 , 也不是只改变一些物质环境能解决的 , 更不是标语口号能解决的 , 必须有实实在在的举措 。 入学适应工作的重点是教师的入学适应意识 , 真正把眼前的每一个新生看作正处在过渡阶段的儿童 , 真正去关注新生的需要和特点 , 真正有针对性地采用灵活适宜的教学方式 。 因此 , 入学适应的核心是课堂 , 关键在教师 , 根本在了解和理解儿童 , 真正变任务中心为儿童中心 , 真正最有效地促进儿童的自主学习和有效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