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上海小学"自杀问卷"刷屏背后,你对抑郁症一无所知( 三 )


对于家人来说,最要紧的就是增加对抑郁症孩子的陪伴,家人的陪伴对孩子来说是一种强有力的社会支持系统,而稳固的社会支持系统将有更利于抑郁症的恢复 。在陪伴时不要有意无意地渗透一些自己的价值观和想法,只要按照孩子的意愿去活动,尊重孩子的想法便可 。
病耻感与浪漫化
现在有个奇怪的现象:越来越多的正常人标榜自己有抑郁症,而真正的抑郁症患者却有很强的病耻感 。
比如在朋友圈中有人会发:“哎呀,最近太忙了,都快累出抑郁症了 。”
网易云音乐评论区的文艺青年喜欢发这种:
我手腕上留下的伤疤,都是我心里种下的疼痛
年轻时我想变成任何人,除了我自己……
自杀|上海小学"自杀问卷"刷屏背后,你对抑郁症一无所知
文章图片
这种将抑郁症浪漫化,试图借助抑郁症表达不满,宣泄情绪的行为也迎来了反噬 。大众普遍觉得朋友圈装病的是矫情:“你生活那么好还天天要死要活的,你是不是闲的慌?”
【自杀|上海小学"自杀问卷"刷屏背后,你对抑郁症一无所知】“网抑云”也变成了一个贬义词,大家开始对那些假装抑郁的“文青”冷嘲热讽 。“人均抑郁症”、“12点了该抑郁了”等梗层出不穷 。
这一现象其实是对真正抑郁症患者的曲解与不尊重 。不管是“浪漫化”还是“污名化”都反应了社会对于抑郁症这一疾病缺乏了解,以自己的经验和臆想来曲解他人的痛苦 。
社会对抑郁症患者的不理解,也加深了真正抑郁症患者的病耻感 。
有不少青少年来访者已经察觉到自己最近有些不对劲,需要寻求专业的帮助,可是迫于社会、家长的压力,不敢去医院,也羞于将自己的事情向朋友倾诉 。最后只有当情绪爆发到不可收拾的地步,通过自伤等过激行为才引起父母的重视,才会配合接受治疗 。
很多孩子自伤行为会被父母误解为不爱惜自己,试图威胁家长以达成自己的目的 。其实这是孩子求助的信号,他们只能通过极端的方式才能表达自己的痛苦 。
如果我们能对抑郁症多一点了解,把抑郁症当成一种普通的疾病,和躯体疾病没有本质的不同,正常地就医,正常地对待病患,或许能让更多的人鼓起勇气求助 。
自杀|上海小学"自杀问卷"刷屏背后,你对抑郁症一无所知
文章图片
东方传统文化的内敛和隐忍,缺乏理解支持和帮助,可能一开始容易造成社会认知上存在病耻感,拒绝就医 。
然而,现在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宣传,情况有所好转,不少家长在孩子遇到一些情绪问题的时候就非常坦诚地愿意就医,他们把抑郁只是看做情绪上的感冒,早治疗早恢复,越来越觉得是一件平常的事 。
宽松和包容的环境,或许可以给原本孤立无援的抑郁症患者一个空间 。
就像曾经席卷全球的“ME TOO”运动一样,勇敢地站到阳光下,讲出自己的故事和感受,直面自己、进行自助的同时,也让身边的人更正确的地认知、理解抑郁障碍和深陷其中的亲朋,把抑郁说出来,也是一种自救 。
作者简介: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心理学硕士,资深心理教育工作从业者 。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搜索关注公众号“家长会了么”,网易旗下反焦虑反套路反鸡汤的亲子教育号】
作者:木桶
(责任编辑:石玥_NS3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