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不是在父母身边长大,差距大到你难以想象
有一个邻居 , 夫妻两个人在北京打工 , 租住在一个与别人合租的两居室里 。 和善的夫妻两人 , 在附近做着小买卖 , 生活比较拮据 。
有一次楼下遇见 , 谈起孩子的问题来 , 这个妈妈一脸无奈地说 , 自己有一个女儿 , 已经上小学了 , 一直跟奶奶住在乡下 , 夫妻两人一般只有逢年过节才回家 , 所以女儿跟他们越来越疏远 。
从小时候的贪恋妈妈到慢慢地远离 , 现在直接会害羞地躲避着她 , 仿佛是家里来了陌生人 。 孩子对妈妈的依恋似乎是天生的 , 究竟是什么导致了心里上的疏远 , 最后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呢?
文章图片
结合自己身边的情况 , 不难看到 , 自幼跟父母分离的孩子 , 童年不可避免地受着巨大的创伤 , 好像在成长过程中一直没有可以遮风避雨的场所 。 最后成年后 , 也与父母之间有一道不能跨越的深渊 , 让成年后的孩子 , 不敢跨越 。
孩子小时候 , 是需要安全感的 , 这种安全感和大家不同 , 也许在大人的世界里 , 有钱 , 有房有安定的生活 , 就不安全感 , 而孩子的安全感非常简单 , 就来自妈妈 。 带着孩子去游乐场玩的时候 , 妈妈们都会在一旁看护着 , 孩子面对新鲜的一切 , 充满了好奇 , 渴望去探索 。 当他迈着还走不稳的脚步颤颤巍巍地离开妈妈的怀抱时 , 总会时不时地回过头来望一望 。
文章图片
如果妈妈还在原地 , 孩子的内心便会得到安定与勇气 , 敢于继续他的探索 , 因为他在心里上知道 , 妈妈在身后 。
为什么婴儿会对他们的母亲形成强烈的依恋呢?出于本性 , 还是因为妈妈是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食物来源处呢?心理学家哈里·F.哈洛写道:
“心理学家 , 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通常认为 , 婴儿通过将母亲的面部、躯体和其他身体特征与减轻内部的生理紧张-特别是饥饿和口渴-相结合 , 来学会“爱” 。 传统的心理分析倾向于强调附属和吸吮在情感发展中的基础作用 。 ”
换名话说 , 要么是因为婴儿需要母乳而去找母亲 , 并学会将食物与她的脸、气味和感觉相联系起来 , 因此对母亲产生了有条件的相依恋;或者是无论是否有母乳供应 , 婴儿与母亲之间都会形成一个与“进化论”有关的联系 。
文章图片
【孩子是不是在父母身边长大,差距大到你难以想象】哈洛想通过试验来验证哪一种是正确的 , 便选了恒河猴作为自己的实验对象 。 他取了8个幼猴 , 分别放在一个单独的笼子里 , 每个笼子有两个假的母猴 , 一个是坚硬的铁丝网做的 , 配有喂奶的奶瓶;另一个是毛布巾做的 , 但是没有奶瓶 。
他发现 , 幼猴只有在需要吃奶的时候才会到铁丝网母猴那里去 , 而其他大部分时间都和毛巾布猴呆在一起 , 并与它形成一种强烈稳定的联结 。 证明了幼猴对母猴的依恋不仅仅与食物相关 , 还包括一些天性的东西 。
文章图片
如果周围有噪声的时候 , 受惊的幼猴也会蜷缩在毛巾布猴身上 。 这与人类母亲和婴儿的行为相类似 , 婴儿每天花很多时间黏着他们的母亲 , 并在害怕的时候笨向母亲 , 以寻求舒适和安慰 。
哈洛把幼猴置于新环境的时候 , 他发现幼猴会呆在母猴身边一段时间 , 然后会离开母猴去探索 , 当它们遇到惊吓时会再回到母猴身边 。 而如果把幼猴带到一个新环境中 , 母猴不在它们身边 , 幼猴会在一个角落里蜷缩起来 , 不会去探索周围的世界 。
- 小时候过新年穿新衣,现在新年你们会给孩子准备特别的仪式感吗?
- 开端|《开端》结局是be了吗 《开端》大结局是什么
- 无影手奶爸|“无影手奶爸”抱着娃“偷吃”雪糕火了,娃就说是不是玩不起
- 父母|孩子如果出现下面几点,证明是被父母宠溺坏了,要赶紧纠正
- 宝妈|如果流露出5个迹象,父母不用藏着掖着,说明你把孩子教育的很棒
- 目标感|孩子懒惰没有目标?比定目标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目标感”
- 6岁之前,别教孩子学画画!
- 你的动机是好的,行为却并不智慧
- 孤独症孩子语言理解能力差怎么办?几个建议帮到你
- 孕期要吃和不要吃的那些误区,你知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