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芳|Qing听丨被流动家庭忽略的幼儿早教 他们想让2600万孩子受益( 三 )


一边备课学习,一边当助教见习,赵丽观摩了别的老师一个月的课堂实践,然后就从最简单的故事阅读环节开始,给小朋友讲故事,一节一节的练习,慢慢的将亲子课的九个环节都学习到位。
学习是一回事,上课又是一回事。当真的要带第一堂正式课时,赵丽紧张坏了。
“以前当志愿者也会带着大家做一次活动,但那只是一两个环节,亲子课要把九个环节都展示出来。而且我现在是个老师了,就要达到老师的水平,不能给家长教错了。”赵丽说,第一堂课前,她将每一个环节都抄在笔记本上,光是跟孩子们打招呼的第一个环节,自己就在本子上抄了不知道多少遍,抄完了背诵,背下来再抄写,直到烂熟于心了,她才敢走上课堂。
结果,一开口,第一句话就卡壳了。
“我第一节课整个人都是懵的,根本不知道自己都做过了什么。”赵丽说,课后她问助教效果如何,助教跟她说讲得很好,她觉得那是助教给她的鼓励,但实际上自己太紧张太慌乱了。
今年春季学期,赵丽又带了一个亲子班,慢慢找到了感觉。到今年秋季学期时,她已经能一个人带两个亲子班,仍然游刃有余。
以前赵丽在老家曾经帮人卖过衣服,结婚后就怀孕带孩子,已经有十年没有工作了,她一度认为自己跟这个社会脱节了。现在做亲子老师,尽管收入微薄,但也是自己在北京的第一份工作,算是帮助她成功的从全职妈妈回归到社会岗位上。
赵丽感受到的收获还不止这些。以前她一个人在家带孩子,感觉心情很压抑,“看什么都烦。”那时,她跟大女儿吵,跟丈夫吵,小女儿要是不听话了她也会嚷上一顿。
现在她从亲子课中学会了如何去跟家人沟通,尤其是对孩子如何去倾听和理解。学习了一些课程后,赵丽突然意识到自己应该改变一下。从那天开始她知道去耐心的倾听大女儿的话,让女儿把话说完,去了解她的想法。
有一天,大女儿突然跟她说:“妈妈你怎么变了?要是以前你一定会嚷我,现在你像外国的妈妈了。”
赵丽听到这话,反而觉得自己对大女儿有所亏欠,当初大女儿小时候,没有带她去上亲子课,让母女俩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无法交流。
赵丽说,她回想起当初大女儿刚出生时,就有邻居说附近有个公益组织在做亲子活动,但当时她心情很烦躁,觉得天底下哪有免费给孩子玩的地方,结果与活力社区失之交臂。这也成了她和大女儿一起留下的遗憾。
困境下的新模式
赵丽错过的那次只是项目生存过程中的一站。活力社区公益组织成立于2006年,期间多次搬家,这个公益项目正向他们的服务对象一样,也是始终在流动着。
不断搬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资金压力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项。活力社区的服务对象主要是流动人口家庭的孩子,而这类家庭往往就集中在北上广等大城市,大城市又面临着房租较高的现实。在寸土寸金的北京,即便是像东坝、金盏这样的流动人口聚集区,房租也实在不菲。而且,活力社区要想保证运营,还需要有院子和多个教室给孩子们提供活动场所。
这些年来,北京的流动人口也在大量减少。由于受到户籍和学籍管理的限制,很多流动人口的孩子也早早的就回到家乡就读。像小芳这样的志愿者也计划过几年带孩子回山东老家读书,这也表现出亲子老师的队伍不够稳定。
所以,根据这些年来的发展和摸索,活力社区找到了新的项目运作方式,以金盏西村为自营活动中心,在其他地方与合作伙伴共建活力亲子园项目。
山东济南莱芜彩虹微笑阅读中心就是活力社区的合作伙伴之一,负责人赵忆帆此前在北京从事打工女性公益项目的时候认识了活力社区,之后成为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