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好的老师,是儿童心理世界与成人规则世界的摆渡人( 四 )


《海龟老师》中,作者又以儿童生活中常见、显见的问题为一个个坐标点,在作者、主人公、孩童与成人共享却不能完全相融的世界这三个主体之间穿梭互文,搭建起一个立体丰满的坐标系,从而形成一种相互关照互为映射的主体间性 。这样的文学实践得以让“儿童看见成人”,“成人看见儿童”,“共同看见真实世界”,由是,儿童、成人、世界三个主体不分主次无关强弱,同时在场 。这又在很大程度上将“教育”的主客体互为指涉,在文学的空间内以事件切入,共同“养育和教化”成人与儿童,也对客观的现实问题展开更加多元的触探与深思 。

老师|好的老师,是儿童心理世界与成人规则世界的摆渡人
文章图片
《海龟老师: 会走路的教室》内页图 。
03
麻烦制造者与“中间人”:
在幽默中完成思辨
麻烦制造者与“中间人”,可以说是《海龟老师》中孩子们与雷老师最生动的指称 。哪里有小孩儿,哪里就有“麻烦”,所有的儿童小说都会呈现出这种被认定的真实,《海龟老师》亦复如是 。然而不同的是,程玮从未把这些麻烦视为一种保证故事畅销的笑料,更没有打算借助麻烦的被解决已达成儿童的被教育 。事实上,她故事里的这些儿童主人公,自始至终都保持着鲜明的个性,并由此探伸出一些看似荒谬可笑实际上是带有思辨意识的行为 。
这些“小大人”们制造出的问题千奇百怪,把自己关进地下室玩失踪也好,把猫带到学校寄养也罢,或是将帐篷带到教室,把老师的车子刮花,甚至打起了撮合老师谈恋爱的主意 。这些问题的“制造过程”一方面确实反映出儿童性,另一方面却又在荒诞中带有强烈的“打破”意味 。

老师|好的老师,是儿童心理世界与成人规则世界的摆渡人
文章图片
《海龟老师: 学校的生日蛋糕》内页图 。
《海龟老师》系列就是牢牢把握住这些“麻烦”背后的精神价值与现实意义,让儿童不再承担“受训教者”的天然“功用”,而是找寻到成长的真正密钥,完成儿童与成人的双向理解,共同提升 。而雷老师便是一个沟通彼此,解决问题症结的“中间人” 。
从《校园里的海滩》开始,雷老师就表现出了一种与众不同,他打算带孩子们去海边露营,能够允许同学们把帐篷支在教室,甚至接收了孩子们塞给他的流浪猫 。为了满足孩子们的一片“好心”,他把自己的车子漆成了红黄条纹,大大方方的和西西老师看电影,这些相对于成人的怪异,在孩子们看来却是无比正常,十分亲切 。也正因此,他才能在孩子的视域与语境下共同探索这些麻烦的解决之道,在信任与理解,尊重与协商中,借助班主任的“权威”,缓冲家长所代表的成人世界 (话语体系) 与儿童世界的碰撞 。
正因为有了这个“中间人”,所以毛毛能够在懵懂间达成歌唱梦想并不陷入“背叛”之中;向小航才能真正不被排斥,融入到纯粹的友谊里;多莱能够真正接受妹妹,理解家与爱 。同时家长们也在一片抱怨声中慢慢开始走向理解,走向陪伴,走向从容 。
实际上,雷老师本身便是作者所认可并渴望的一种理想的成人角色,是一个能够穿梭在儿童心理世界与成人规则世界的摆渡人 。而在叙述学意义上,他又是作家程玮践行其“观看之道”的核心所在,他看到了儿童,也经由儿童看到了世界,是他让儿童与成人,乃至世界三者彼此在场,势均力敌,面对同样的困顿,平等地商讨共进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