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妈妈总结了育儿路上的5个大“坑”,家有孩子,请记得要避开( 二 )


【烧烫伤急救】的五字诀:冲、脱、泡、盖、送 。

护士妈妈总结了育儿路上的5个大“坑”,家有孩子,请记得要避开
文章图片
冲:
立刻、迅速用流动的自来水冲洗 , 或将受伤部位浸泡在冷水中 , 以快速降低皮肤表面热度;目的是止痛 , 减少渗出和肿胀(若是衣服薄 , 水能充分浸润 , 可以先冲再脱) 。
脱:
小心脱去或用剪刀剪开衣物 , 避免残留热度进一步灼烫皮肤 , 减少烫伤深度和面积 。 (若烫伤处出现水泡 , 应暂时保留黏住的衣物 , 避免弄破水泡 。 )
泡:
继续将烧烫伤部位浸泡在冷水中 , 至少30分钟;若烧烫伤面积过大 , 应尽快送往医院 。
盖:
在伤处盖上干净的床单、棉布等 , 防止感染;不要随意涂外用药或民间偏方 , 以免引发感染 , 影响医护人员的判断 。
送:
尽快前往医院进行治疗 。
3、用“偏方”为孩子退热
宝宝发烧 , 家长们既心疼又焦急 , 心疼的是孩子难受 , 焦急的是害怕“烧坏孩子脑子” , 很多父母的第一反应就是赶紧做点啥 , 让宝宝温度降下来 。
福州一位未满月的男婴发烧 , 家人竟然找了多种“偏方” , 比如:用银手镯煮水让孩子喝、用珍珠粉泡水让孩子喝、酒精擦身等等 。 一番操作下来 , 差点让孩子丧命 。

护士妈妈总结了育儿路上的5个大“坑”,家有孩子,请记得要避开
文章图片
护士妈妈指出 , 银手镯煮水和珍珠粉泡水让孩子喝 , 都可能造成孩子食物中毒 , 酒精擦身一方面会刺激孩子皮肤 , 另一方面还会加重感冒 。
科学退热方法:
补充水分
:母乳、水、牛奶、米汤、水果 , 都可以补充水分 , 给宝宝加持战斗力!
保持凉爽
:保持空气流通(不用关门或加被子捂汗);用温热的毛巾擦拭手脚 , 让娃更舒服 。
看状态吃药
:体温38.5°C以上 , 或精神状态不好 , 哭闹不舒服 , 可通过退烧药缓解 。
有高热惊厥史的宝宝要特别注意:
观察状态 , 及时吃退烧药 , 防止体温快速上升 。
4、鱼刺卡喉喝醋 , 吃馒头青菜
遇到鱼刺卡喉 , 很多家长的第一反应是:快喝醋 , 能软化鱼刺;多吃几口馒头或米饭 , 压压就下去了……

护士妈妈总结了育儿路上的5个大“坑”,家有孩子,请记得要避开
文章图片
但是 , 这种做法却是错误的 。 护士妈妈指出 , 喝醋并不能软化鱼刺 , 把鱼骨泡在2%的醋酸里面 , 再在120℃下加热60分钟 , 才能达到较好的骨软化现象 。
另外 , 盲目让孩子吞咽食物也是不可取的 , 因为这可能会让鱼刺的位置越来越深 , 移动到下咽、食道等地方 , 甚至可能会刺伤孩子食道和血管 , 非常危险 。
科学处理方法:
鱼刺卡喉四步处理
停止进食 。
试着用力咳嗽 , 看能不能将鱼刺脱落咳出 。
让身边的人用镊子小心取出来 。
如果鱼刺卡的位置较深 , 立即到医院治疗 。
做好预防更关键 ,
一般来说 , 孩子一周岁左右可以给他吃鱼 。 但是 , 我们要选择肉多刺少的鱼类 , 喂孩子吃之前一定要把鱼刺挑干净 。
5、流鼻血仰头
流鼻血时要仰头 , 是不少人从小就被灌输的思想 。 但是这种做法对孩子来说却非常危险 。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院肾病科主治医生陈志成曾经发布了一条视频 , 称一名3岁的男孩因为鼻出血 , 仰头止血而窒息身亡 。

护士妈妈总结了育儿路上的5个大“坑”,家有孩子,请记得要避开
文章图片
护士妈妈指出 , 流鼻血仰头时 , 会使鼻血流入咽喉 , 产生吞咽动作 , 血液进入气管 , 会导致孩子误吸、呛咳 。 血液还有可能会流入孩子的胃部 , 引发孩子呕吐 , 腹腔压力大 , 加剧出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