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爬后走”的孩子,和“不爬就走”的孩子,长大后有3个区别

按照宝宝大动作的发展规律来看 , 应该是先爬后走 。 八九个月开始爬行 , 十一二个月开始走路练习 。 通常 , 爬的越久 , 走路越容易 , 磕碰受伤的几率也越低 。

“先爬后走”的孩子,和“不爬就走”的孩子,长大后有3个区别
文章图片
不过 , 生活中还有很多“不爬就走”的宝宝 , 表面来看 , 跟“先爬后走”的宝宝没什么区别 , 一样聪明又健康 。
但是实际上 , 爬行有很多好处 , 是“不爬就走”的宝宝无法体会的!
宝宝“先爬后走”和“不爬就走”有啥不同?长大后3个区别很明显
爬行的好处非常多 , 既可以增强体质 , 锻炼肢体协调能力 , 又可以促进宝宝的大脑发育 , 对以后的大动作发展、认知能力、语言能力都非常有利 。
一些医学专家和幼教专家经过认真细致的研究 , 反复试验观察得出结论:
宝宝没有爬行 , 将来很可能出现语言障碍并影响大脑中枢发育 , 导致感觉统合失调 , 比如注意力不集中、平衡能力差、动作迟缓 。
而会爬行、早爬行且爬行多的孩子 , 往往动作协调能力较高 , 运动起来较灵敏、协调能力好、懂事快、求知欲强 。
1、促进大脑发育
大脑神经系统发育过程中 , 大多数神经元在孕3-6个月增殖 , 孕6-7个月达到高峰 , 然后一直延伸到出生后的一周岁 , 过了这个时期 , 神经细胞将不会再复制或再生 。 如果这个阶段 , 宝宝能够爬行 , 他们的神经细胞将得到丰富的刺激 , 大脑发育自然会更进一步 。

“先爬后走”的孩子,和“不爬就走”的孩子,长大后有3个区别
文章图片
爬行还可以促进大小脑之间的神经联系 , 促进神经纤维相互缠绕成网络 , 利于脑神经系统结构的完善;锻炼小脑的平衡能力和反应速度 , 促进精细动作的发展 , 刺激左右脑均衡发展 , 让宝宝的智力、理解力、记忆力齐头并进 , 快速发展 。
2.提高宝宝的认知能力
宝宝出生后的前3个月 , 几乎都是在床上度过的 , 不管是听还是看 , 都在有限的范围内;3个月以后 , 他们能够翻身、坐立 , 听和看的范围增加 , 但是仍然不能随心所欲的探索 , 受到的刺激还不充足;七八个月后 , 他们的自主能力逐渐加强 , 对探索的欲望越来越强烈 , 爬行就成为他们探索世界的手段之一 。
爬行时 , 宝宝由静态变成动态 , 能够随心所欲的控制身体各器官的运动 , 活动范围逐渐加大 , 能够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探索世界 , 他们的眼界开阔 , 见识增长 , 空间搜索能力逐渐提高 , 感知、认知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 这些对思维和记忆的锻炼 , 都是非常有利的!
3.促进语言能力的提高
爬行能够刺激内耳或前庭系统 , 对孩子将来的语言学习是非常有利的 。 要知道 , 语言学习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 从新生儿就已经开始了 。 这个时期 , 虽然宝宝不会说话 , 无法用语言来表达自己 , 但是他们的哭、笑 , 以及其它各种表情 , 都是跟我们交流的方式 。

“先爬后走”的孩子,和“不爬就走”的孩子,长大后有3个区别
文章图片
到了7个月 , 宝宝可以发出简单的、模糊的单音节 , 如果他们早爬行、多爬行 , 期间受到父母的语言引导、解释 , 感受不同语气、表情的提示和惊醒 , 宝宝对语言的理解将会越来越准确 , 肢体语言回应也会越来越合理 , 语言发展自然会比不会爬行的宝宝快得多 。
总而言之 , “先爬后走”的孩子 , 和“不爬就走”的孩子 , 长大后至少有这三个不同的区别 , 父母必须引起重视 , 不要忽视爬行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