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湿吃什么药呢 痰湿咳嗽用药是( 四 )


(3)中病即止,顾护胃气:肺系疾病多反复发作,病情迁延,病程较长 。肺病日久,可影响及脾,而致脾的运化功能失常或脾气虚 。清热解毒药物,药性寒凉,易伤脾胃,并且热证易伤津液,苦寒药物又易化燥伤阴 。临证中十分推崇朱丹溪提出的“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观点,注意清热解毒药物的运用 。如对病程较长,脾胃气虚,食少便溏者;或年老体弱的阴虚患者应中病即止,并注意顾护胃气,充分体现了《内经》“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的学术思想 。
常用芦根、茅根、天花粉、南北沙参等甘寒之品,清热而不伤胃,滋阴而不碍脾 。
二、表邪束肺证
证候:发热恶寒无汗,头痛骨楚,咳嗽痰滞;或咳嗽,身热不甚,口微渴,脉浮微数;甚则咳喘咳痰,胸闷鼻塞,下肢浮肿等 。多见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伴感染、肺炎初期等 。
治则:宣肺排痰 。
临床根据感邪不同,又可分为风寒、风热两类 。前者选三拗汤加味,后者选桑菊饮加减 。常用药物有麻黄、石菖蒲、鹅管石、川芎、黄荆子、桑叶、菊花等,从现代中药药理研究来看,这一类中药具有解除支气管痉挛,使痰易于咳出 。临证中也常用于支气管哮喘的治疗,常配合桑白皮 。其性味甘、寒,《本草纲目》云有“泻肺,降气”之功,开泻结合,使肺的宣发和肃降功能相互协调,通调水道功能正常,痰饮自消,咳喘自止 。
上述治痰两法,多用于呼吸道急性发作的病症 。
三、痰湿阻肺证
证候:咳嗽痰多,胸脘痞闷,食欲不振,溏薄,舌苔白腻,脉弦滑 。
治则:健脾化痰 。
《素问·经脉别论》言: “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可见,在津液的输布代谢方面,肺脾关系密切 。脾转输,散精于肺,不仅是肺通调水道的前提,而且也为肺的生理活动提供了必要的营养 。病理上,肺脾二脏也相互影响,若脾失健运,肺不布精,则津液代谢障碍,水液停滞,聚而生痰,痰犯上焦,影响肺的宣发肃降,而出现咳嗽吐痰等症,此即“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
《仁斋直指附遗方论》亦云: “涎者脾之液也,脾胃一和,痰涎自散 。”先生认为治肺之痰,妙在健脾行气,脾肺双治,但以治脾为本,以杜绝生痰之源,则咳嗽、吐痰自消矣 。正如《景岳全书》所云“善治痰者,唯能使之不生,方是补天之手” 。亦正体现出重视治病必求其本的原则 。代表方为自拟协定处方“平咳化痰合剂”,其组成为陈皮、半夏、苍术、川朴、茯苓、甘草等,由二陈汤合平胃散化裁而来,可达到健脾燥湿化痰之效 。
二陈汤是治疗痰证的基本方 。
二陈汤中的半夏燥湿化痰,降逆和胃为治痰要药;陈皮理气燥湿,顺气消痰;茯苓健脾渗湿 。共奏和胃理气,燥湿化痰之功,适用于湿痰 。对此类患者,先生认为禀赋虚弱、脾胃失健是其发病的基础,寒湿伤脾、积湿酿痰是其主要病理因素 。湿邪的生成虽与脾、肺、肾三脏有关,但多以脾为最关键 。他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深有体会,治湿虽有祛湿、化湿、散湿、燥湿、渗湿、利湿等诸法,但有不少病例湿去复聚,久而不愈 。
究其原因,关键在于湿邪为患,遏阻气机,使脾的升清功能减弱 。况且湿为阴邪,有其性黏滞、不易速去的特点 。如果处方用药注重加强升脾的气化功能,就能使湿去痰消,而咳喘速愈 。临证中善用苍术和厚朴,因苍术辛苦温,为燥湿健脾之要药,能以其辛温之气味升散宣化水湿,使脾气继续上归于肺,脾健则湿化,因而常以苍术复脾之升作为方药的主体,通过燥湿而祛邪扶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