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娜|孩子3岁前,你对他说话的多少,竟然会影响大脑发育
文章插图
01问你们一个问题,你们日常都是怎么跟孩子说话、沟通交流的呢?
先来说说小编自己,二胎之前,那时候还比较注重和孩子的日常沟通,不敢说做得十全十美,基本上也还是在很用心和认真地跟孩子互动交流。
1岁多的时候我就开始给他读绘本,每晚保持半小时到1小时,甚至是2小时的阅读时长。
也许正是这样全情的陪伴和沟通,大娃一直都比较温和有礼。可是生完二胎后,大娃开始变得越来越暴躁,特别容易就生气发脾气。
小编也知道大娃的这种转变,和二胎带给我的忙乱,无暇顾及时地不耐烦和忽视离不开关系。
就比如,日常晚上下班后,拖着疲倦的身体回到家,老二爬过来在脚边咿咿呀呀地要抱抱,大娃在耳边不停地妈妈妈妈地叫着,叽叽呱呱地说个不停,老母亲我分身乏术的“嗯嗯……啊啊……”地应付着。
文章插图
有时候因为太累和不耐烦,甚至会直接拒绝和打断他的谈话,表示现在不想说话。
其实回过头想想,大娃心里一定很委屈和郁闷,白天在幼儿园,晚上好不容易盼到妈妈回去了,可是妈妈又不愿意和他好好说说话,有的只有简单粗暴地催促,“赶紧洗漱去” “该睡觉了”。
可是长此以往不改善的话,不仅是亲子关系会越来越紧张,对两个孩子的成长也不好。
尤其是这几天看了《父母的语言》这本书后,更加深了我的认识,也更让我下定决心改变自己。
《父母的语言》这本书篇幅虽然有些散,但是里面的核心内容和观点还是很有意思。小编觉得一本书看完后,只要有一点能激励人改变,就是一本值得读的书。
下面就来分享一下这本书的核心内容,相信看完你也会有所启发和改变。
文章插图
02“父母对孩子说话多少及说话的方式,会影响孩子在数学概念、读写能力、自我管理的发展。”
这个结论正是作者达娜.萨斯金德在《父母的语言》书中给出的,她甚至表示:孩子3岁前,父母的语言会影响其大脑发育。
乍一看,会让人疑惑,这不是危言耸听吧?
但其实,早在1955年就有研究者发现,一些孩子在4岁前比其他孩子听到的单词少了3000万个。那些听了更多单词的孩子在进入学校之后能够更为适应,不论是心理还是身体方面。
继续追踪这些“多听”的孩子,研究者发现他们在三年级时较同龄人拥有更丰富的词汇量、更强的阅读能力,且在考试中得到了更高的分数。
这种学习能力上的显著差异被称为“成绩差距”或者“学术落差”。
文章插图
萨斯金德教授在此研究发现的基础上,做了更多实践上的论证。
达娜.萨斯金德是芝加哥大学的医学教授,她本来的工作是给听力障碍的儿童植入人工耳蜗,帮助他们重新获得听力。
在工作中,萨斯金德教授发现,同样是被她植入了人工耳蜗的两个孩子,但随着时间推移,两个孩子的学习潜力和社会表现差距却巨大。
这开始让萨斯金德思考,为何相同的年龄、智力和手术操作,产生了不同的结果?是因为其中一个孩子的家境更好,先天条件更优吗?
在追寻答案的过程中,萨斯金德发现,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并不影响孩子学业的好坏,而是父母与孩子交谈中使用的语言,也就是说早期的语言环境,却直接决定了孩子日后的表现。
- 小时候过新年穿新衣,现在新年你们会给孩子准备特别的仪式感吗?
- 父母|孩子如果出现下面几点,证明是被父母宠溺坏了,要赶紧纠正
- 宝妈|如果流露出5个迹象,父母不用藏着掖着,说明你把孩子教育的很棒
- 目标感|孩子懒惰没有目标?比定目标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目标感”
- 6岁之前,别教孩子学画画!
- 孤独症孩子语言理解能力差怎么办?几个建议帮到你
- 说话晚、咬字不清?重视孩子语言障碍,别让语言迟缓耽误孩子一生
- 孤独症孩子的11种常见问题行为(附加应对方法),家长速看
- 天使科普:这些表现是孩子智力低下的早期信号,家长可以注意了!
- 天使课堂:儿童协调能力的训练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