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国庆长假,孩子宁肯在家做作业也不愿跟着家长去旅游,为哪般?

有这样一个关于旅游的段子:
儿子放学回家对妈妈说:“国庆节班里组织旅游,每人交100元钱。您挣钱不容易,所以我没有报名。”
妈妈听了非常欣慰,儿子大了,懂事了,知道心疼大人了。
第二天放学回家,儿子对妈妈说:“您还是给我100元钱吧,国庆节旅游我又报名了!”
妈妈有些诧异:“是老师强迫报的吗?”
儿子说:“不是,旅游是自愿的。”
“那你为什么改主意了?” 妈妈问。
“不是我改主意了,是老师改主意了。”儿子说。
“老师改什么主意了?”妈妈听了,有点疑惑不解。
“上次老师说,凡是去旅游的,回来要交一篇游记。现在,老师说,不用交了!”儿子说。
“…… ……”妈妈听了,张了大嘴巴,却不知说什么好。

教育|国庆长假,孩子宁肯在家做作业也不愿跟着家长去旅游,为哪般?
文章插图

国庆长假,秋高气爽,正是旅游的好时节。很多家长都有带孩子出行的计划。
可是,一问孩子,孩子却并不愿意去,说有很多作业要做。
家长听了,很高兴:孩子知道学习了!
而岂不知,孩子说的话是半真半假:半真是说孩子的确有很多作业,出去旅游很高兴,但回来作业却还是要完成;半假是说,一出去旅游,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会要求孩子回来后写日记、写游记、写作文。也就是说,“领着你出去玩”是有条件的。当下的孩子,聪明得很,心里明镜一般:“跟着你出去玩,就会多份作业,我才不上你们的当呢!”所以,为了不写这个游记,宁肯放弃旅游。
“宁肯放弃旅游也不写作文”这件事,折射出的不仅是孩子“作文难”“怕作文”“不愿作文”问题,更折射出我们大人的教育方法不得当问题。
孩子都有逆反心理,他们最反感的就是“被教育”;孩子也都绝顶聪明,他们能够准确地洞察出大人做事背后的教育意图。因此,在他们“能作主”的范围内,他们就会采取巧妙的、让大人不易察觉的方式和大人“周旋”甚至“对着干”,你让他们上东,他们却上西,你让他们打狗,他们却骂鸡。
而这个时候,我们大人,却没有读懂孩子,不知道他们“糊弄”我们,甚至还以为孩子“懂事”了,比如,“体谅家长辛苦不去旅游省点钱”,比如“为了完成作业不去旅游”,而岂不知,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大人其实已被孩子牵着鼻子走了。如此情况下,你的教育不失败才怪呢?
旅游这件事好不好?有没有意义?答案是不言自明的。
让孩子去旅游,不仅长见识,更可以收获快乐,拉近孩子与家长的心灵距离,还可以锻炼身体,磨砺意志;培养孩子与人交往能力,知晓社会公共规则,让他们更好地了解社会,融入社会……
所以,让孩子旅游的意义是综合性的,是提升孩子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并非是那些显性的看了风景,长了见识,拍照留念,写篇作文那样简单。

教育|国庆长假,孩子宁肯在家做作业也不愿跟着家长去旅游,为哪般?
文章插图

教育就对被教育者施加计划、有目的的影响。但是,真正有效的教育,却是要把自己的教育意图隐藏起来。一种教育,让孩子愈少感到落在自己头上的教育设想,那么这种教育的效果便愈大。为此,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把自己的意图隐蔽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
遗憾的是,我们许多大人,包括许多教师,没有掌握这个教育艺术,总是喜欢像为了”作文去旅游“那样直来直去的教育方式。而逆反心极强的孩子,当感觉到你在教育他的时候,你的教育不仅难以奏效,更可能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