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双减”后的首个寒假,父母该给孩子留白但不能自己“甩手”

父母|“双减”后的首个寒假,父母该给孩子留白但不能自己“甩手”
文章插图

自“双减”政策落地以来,经常会听到来自家长的两类声音:一部分家长一谈到“双减”,就会不淡定,甚至感觉有点慌:“学校减少了课内作业,孩子又减少了课外培训,这样的状况持久下去,孩子成绩会不会下降,中考还能不能考进名校?”还有一部分家长则非常乐得甩手:“减负了,没有竞争了,孩子学习无所谓了,想读就读,不读也罢”……
面对“双减”后的假期,家长如何做到理性而智慧呢?
“好孩子”的标准是多元的,成长道路也是多元的
首先,家长要明白,“双减”减少的是学生的学业负担,但是并没有减少作为家长所需要承担的责任。“减”不等于“放任、纵容”。家长要理智地看到,“双减”是减去孩子过重的、不必要的学业负担,减去不该有的教育“内卷”,但“减”不代表孩子不需要学习,不代表对孩子学习的妥协。
“放任”长不出个性,长出的是任性。在孩子成长阶段,学习是必不可少的一段成长经历。理性智慧的家长应该学会“放下”但不“放纵”。因此,要辩证看待“减”与“增”,勇担家长责任,守住教育的本真,让家庭教育回归生活本该有的样子。
家长还必须读懂“减”背后的“好孩子”标准。“双减”的推行,其宗旨是科学理性地培养完整的人。“好孩子”的标准不能单一认定为“学习成绩好”,“好孩子”的成长目标不应只有“进入名校”。当学习和刷题成为孩子生活的全部,那孩子的生命也会显得苍白。家长必须打开视野、以更大格局看待孩子的教育,清晰认识到当今影响孩子未来发展的核心要素是哪些。格局决定孩子发展的宽度和高度,对孩子来说,学力比学历更为重要、好学比学好更为重要、成才比成功更为重要。“好孩子”的标准是多样的,“好孩子”的成长道路是多元的。
从2022年元旦开始实施的《家庭教育促进法》中明确指出,家长要更多关注未成年子女的品德、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生活习惯的培养。作为家长,不要做焦虑的父母,而要关注孩子的好习惯、好态度、好方法、好品质的养成。这个关注的先后顺序,切不可颠倒。
“双减”为孩子腾出的时间多了,家长要引导孩子依据自己的学习情况“精耕细作”。尤其是借寒假这段亲子相处时间比较长的机会,家长不能忽视那些需要关注的问题,顺序不可颠倒——即先重习惯培养、态度养成,再到学习方法的积累改进,最后才能获得良好的学习结果。
平时,家长要关注孩子空出来的时间,要回顾复习一天或者一周的学习内容,尝试解决学科问题;引导孩子加强时间管理,学会自我计划,形成规划意识;教会孩子及时梳理错题,总结反思,自我纠错;优化孩子学习方法,鼓励孩子尝试探索适合自己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适度安排好孩子体育运动、阅读书籍、收看新闻、参观实践等成长任务,倡导孩子随时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得;让孩子合理上网,远离网络游戏,塑造孩子的自律自觉……
日积月累,这些都将让孩子收获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态度、良好的学习方法,也将成为孩子成长的内驱力。
“陪同”不等于“陪伴”,亲子相处质量比时间更重要
很多人说,小聪明一时走运,大智慧一生走运。家长可以告诉孩子,中学阶段的学习是让自己的路越走越宽。
当新中考改革出台,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名额分配综合素质评价录取的政策“红利”到来的时候,家长们不用再一味执意纠结未来孩子是否会差半分、差1分没有进入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