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爱哭闹,哄还是不哄呢?

不知道你们家的孩子有没遇到过这种情况
明明过家家玩得好好的 , 家长只是没有顺着孩子的剧情 , 孩子立马就哭了起来
洗澡非要妈妈洗 , 后来拖拉太久妈妈不愿意了 , 孩子就开始各种扒门哭
有时孩子吃着棒棒糖各种扭来扭去 , 一不小心 , 糖掉了 。 大人就看了一眼 , 孩子立马哭着说“都怪你”
孩子看电视 , 说好看完一集就关机 。 但看完后关电视 , 孩子却要听下一集的片头歌 , 硬关就又开始哭闹 。
虽然说孩子的心情像天气一样 , 变化多样 。 但遇上一个爱哭的孩子 , 还是会让大人很头疼 。 有时候也会觉得孩子是不是故意假哭 , 毕竟很多时候作为家长也没怎么看着孩子 。 而且这么爱哭会不会成为习惯呢 。
孩子爱哭闹,哄还是不哄呢?
文章图片
明明就一点小事 , 孩子为什么哭个不停?
不是小哭包 , 而是孩子情绪感知有“敏感性”
对孩子爱哭的这个事情 , 我也问过家里五岁的女儿 , 而她却给了不一样的回答:因为觉得大人情绪不好所以就哭啊!
也就是说 , 孩子哭 , 是因为她已经敏锐地感受到大人的不耐烦或者愤怒等消极的情绪 。
从依恋理论的角度来看 , 哭泣被当作是对看护者在场和注意力的呼吁 , 在亲密关系中起到一种求助的作用 , 它的目的在于告诉身边的人我需要关注、同情、和支持 。 [1]
另外很多孩子日常的哭泣其根源主要都是一种情绪性的哭泣(非疼痛刺激导致) 。
心理学家MICHAELTRIMBLE认为 , 情绪化哭泣是人类的交流方式 。 哭泣作为一种情绪反应在许多场合都会被唤起 。 它与紧张、负面影响的增加有关 。 [2]
所以对于爱哭的孩子 , 他们只是情绪感知更加的敏感 , 当这些感知到的情绪让他们焦虑或难过时 , 就会唤起更多的眼泪 , 以此向成人求助和获取帮助 。
例如孩子在床上蹦来蹦去 , 你觉得很危险 , 怎么劝说孩子都不肯下来 。 这时紧张的你怒气冲冲快速地把孩子抱下床 , 结果他却哭着说你弄疼了他 。
这时候孩子的哭其实并不是你抱疼了 , 而更多的是他感知到父母的不耐烦情绪 。 孩子不知道如何处理 , 所以只能用哭泣来表达 。
孩子爱哭闹,哄还是不哄呢?
文章图片
“哭泣”的背后是极度渴望被看见
哈佛大学儿童发展中心的Dr.EdwardTronick做过一个“面无表情实验”(still-faceexperiment) 。 实验对象是一对母女(女儿一岁) 。
实验刚开始时 , 母亲会坐在女儿面前跟她一起玩 。 孩子会主动用手指指向周围 , 母亲积极地回应 , 互动非常愉快 。
但到了实验中途 , 母亲会被要求对女儿的任何动作表情不做回应 。 当母亲第一次面无表情时 , 孩子敏锐地觉察到了 。 她开始用微笑、用手指周围、然后把双手放在母亲面前(表达困惑)、尖叫等企图重新找回母亲的回应 。
一次次无法得到正面的回应 , 让孩子承受了大量的负面情绪 。 在负面压力大到无法再承受时 , 孩子的哭泣也就开始了 。
从这个实验中 , 其实我们不难发现 , 当孩子一次次努力唤醒母亲回应都失败时 , 哭泣是他们最后的努力 。
这时候的他们极度希望被母亲看见 。 这种渴望伴随着压力 。
就像生活中 , 经常我们在独自看电视或玩手机时 , 孩子总喜欢做一些出格的动作(例如在沙发上跳来跳去)来吸引我们去注意她 。 当这些动作被我们用说教、惩罚等去回应时 , 哭泣总是如期而至 。
所以对于孩子来说 , 哭泣更代表的是他们极度需要被“看见” , 这是他们最后唤醒成人关注的途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