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标|中国家庭教育的最大问题是什么?答案也许是“双标”

双标|中国家庭教育的最大问题是什么?答案也许是“双标”
文章图片
作者|叶克飞
编辑|二蛋
前些天在这个公号中提到了中国人家庭教育里常常提及的“吃苦”,认为这是大型“双标现场” 。
之所以说是双重标准,是因为老一辈在批评年轻人的时候,就会说:
“你们这代人吃苦太少,所以比我们差远了,我们吃过苦的人,比你们更懂事 。”
但当他们提及自己的人生,需要掩饰自己的无能为力时,又会慨叹:
“我没赶上好时候啊,小时候太苦了,要是有你们现在的条件,我的成就肯定更大” 。
这是不是明显到不能再明显的自相矛盾?但一代代中国父母,总是将这两套自相矛盾的话术交叉使用,批评人时就认为自己吃过苦自己啥都明白,没吃过苦的人就是不行,开脱自己时就说自己吃苦太多被耽误了 。
其实,苦难从来不会成就什么,即使偶有成功者,在概率上也不值一提 。一个突破苦难、成就自己的人,背后是千千万万个在苦难中沉沦的个体 。“苦难中成才”的个例盛赞苦难,多少有些非蠢即坏 。如果苦难者从小有正常生活条件,改变人生的几率会高得多 。一个正常的文明社会,人们的平均素质和成就肯定会高于混乱无序贫穷的社会 。
很多朋友在朋友圈或者后台留言,说教育中的“双标”何止这一个,中国家庭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大型车祸现场 。极少数家教正常的家庭,就已经是这个领域的天花板 。
这个判断并不过分,只要仔细想想就会发现,在大多数家庭的教育中,“双标”确实无处不在 。
比如“做错了就要认”,这是多好的品德 。有多少孩子小时候没被家长逼过呢?就算哭到上气不接下气,话都说不出来,还是要被逼问“知不知道哪里错了,快说,以后要怎么样” 。且不说这样对不对,关键是这事儿能反过来操作吗?如果是你爹妈错了,你让他们认个错,有多少父母会选择第一时间承认并道歉的呢?当然会有,但是数量会很有限 。
双标|中国家庭教育的最大问题是什么?答案也许是“双标”
文章图片
有些父母面对质疑,会直接训斥你不懂尊重不懂礼貌,怎么可以这样对待父母 。如果你认为这种活在前清时代的父母可能不是多数,那么他们不会让你失望,因为大多数人还会开启进一步的双标模式——平时经常让孩子“不要找借口”的他们,此时立刻会搬出那个最冠冕堂皇的借口: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啊,就算我说错了,也是一种提醒啊 。”
可是他们似乎不明白一个道理:“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原本是一句自省用语,是一个人用来提醒自己的,如果将它用于对话中,变成对对方的要求,就会滑坡变成自己不认错的借口 。甚至可以说,在自己说错做错的情况下,强迫对方“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是一种相当无赖的行为 。
也就是说,最喜欢逼孩子“有错就认、别找借口”的那群人,很可能就是最不爱认错同时又最爱找借口的那群人 。
所以有专家曾经提出这样的观点:很多父母都会反省自己的教育,认为自己过分严厉,或是过分溺爱,但这样的反省恰恰说明他们一辈子都不知道孩子到底需要什么,而且很容易从一个极端滑向另一个极端(在教育中常常出现的隔代溺爱就是很明显的例子) 。其实大多数孩子要求很简单:我错了,家长可以批评,家长批评错了,我可以跟家长沟通,家长能承认自己的错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