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倬云|什么决定了子孙的“成功”?美教授揭开社会地位流动的两个秘密因素( 四 )


四姐妹各有所成,后分别嫁与昆曲演员顾传玠、语言学家周有光、文学家沈从文和德裔美籍汉学家傅汉思,从家族的社会地位延续和传承角度来看,四姐妹比她们的同胞兄弟们更具代表性 。
许倬云|什么决定了子孙的“成功”?美教授揭开社会地位流动的两个秘密因素
文章图片
合肥四姐妹及她们的家庭
总体来看,无论对男性还是对女性,基因型社会地位才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无疑,这对当下流行的观念提出了挑战 。
今天的社会流行着高嫁、高娶的“攀高枝”择偶理念,选择标准从身高长相,到学历工作,再到“房车标配”不等 。这些标准,用本书的观点来看,属于表现型社会地位 。
比起这些,一个人的整体表现中有没有体现出家庭文化的(多代)传承,有没有良好家庭教育的积累印记,才是更重要的,这些隐而不显的,不是一两代的快速长成,而是多代、长时期的浸润和积累,是更宝贵的 。
二、为了下一代,
父母能为孩子做些什么?
行文至此,相信有很多读者会问:那父母能为孩子做些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看中国传统精英家族是怎么做的 。
以无锡钱氏(钱钟书家族)为例,钱氏家训为“读书传家”,世代书香,到了钱基博这一代,他精通文史,后成为教授、古文名家,弟弟钱基厚擅长工商实业,成为无锡商会会长 。
钱基博的儿子钱钟书从小博闻强识,对文史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对理科可以说一窍不通(清华入学考试数学只考了15分) 。
钱基博对钱钟书的教育理念不是“全才”,而是将兴趣和禀赋发展为擅长,出于对儿子的观察和了解,他着重培养钱钟书在文学和历史上的涵养,对钱钟书而言,这是他日后成为中国文史大家的必不可少的“家庭教育” 。
再来看钱钟书的堂弟、钱基厚的儿子钱钟韩,他从小的兴趣更倾向于工科和理科,父亲钱基厚作为无锡工商商会会长,非常重视实业和科技对社会的作用,这潜移默化地影响了钱钟韩及其同胞弟妹,他们无一例外都选了工程、光电等工科专业,并成为新中国第一批理工人才 。
正所谓,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同样的家族传统,却能根据孩子不同的禀赋和兴趣,将上一代的优势发展为下一代人的教育资源,并且让“家庭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坚厚基石,最终决定了一个孩子最终能飞多高、走多远 。
这对我们每一个普通的家庭都很有借鉴意义,钱家的故事不仅暗合了克拉克教授强调的长时期的影响(书香世家),也肯定了短时间内(一代人或两代人)子孙的努力 。正是在钱基博、钱钟书这两代人之间,钱家的社会地位到达了不曾有过的高峰 。
因此,对于普通人来说,每一代人在社会地位上的积极争取和积累都是很重要的,甚至可以说只有积累到一定的量变,才会产生质变 。
我们可以用数据来说话,在1830年代,英国精英姓氏进入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的概率是普通姓氏的50倍,但到了2010年,这个比值降到了6倍 。
这意味着在180年内,选择了教育这条途径的群体中,有越来越多的普通人进入到英国最顶尖学府 。
这个结果无疑与普通人越来越重视教育、支持教育有关 。就像老生常谈的那样,在每一代人之间持续获得高等教育水平,是维持和提升社会地位的重要标准 。
当然,今天的我们已然更懂得尊重个体的差异和选择,也更明白多元化发展的可贵 。精英教育未必适合每个孩子,但是,具有终生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对孩子们来说将是必选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