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缸|???把幼儿园办在大自然里

江苏省镇江新区翠竹苑幼儿园是一所小区配套幼儿园 , 开园9年来致力于“青青翠竹 悠悠竹韵”翠竹园课程建设 , 旨在让每一个孩子快乐成长 , 像竹子一样“自由、自律、自主”发展 。 “翠竹园课程”践行“大自然即课堂”的理念 , 对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简称《指南》)的要求 , 让儿童在自然中学习、在自然中发现、在自然中探究、在自然中获得 , 赋予儿童自主生长的力量 。
儿童是自然之子 , 大自然赋予儿童无限的学习可能 。 “翠竹园课程”的课程目标就是创设一个课程资源相对丰富的生态园林式的“三百园” , 即“百花园、百果园、百虫园” , 让儿童在幼儿园里看草长莺飞、 听鸟语闻花香 , 获得百种认知、开展百种探究、进行百种创造 , 继而得到百种发展 。 为此 , 我们把课程资源、幼儿园教育环境作为园本课程建设的重要抓手 , 让课程看得见、做得实 , 让孩子能够在幼儿园的每一个角落里玩起来 , 幼儿园里时时处处都能赋予儿童新的经验 。
一、以“儿童经验”为基础进行课程环境资源建设
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 表达了成年人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 。 我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要求 , 幼儿每天在园要有不少于2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 , 不少于3小时的游戏时间 。 这无疑对我们的课程理念和课程实施途径提出新的要求 。 为此我们开启了“课程游戏化”之旅 , 让儿童的学习不再只是在活动室里开展 , 而更应该在户外的学习场、游戏场、运动场和生活场发生 。 于是我园开展了《指南》目标下的幼儿园课程环境改造 , 把户外环境创设作为课程建设的重要抓手 , 对园内所有设施和绿化资源进行重新配置、丰富和优化 , 做到环境课程资源建设的有序性和规律性 , 力图做到符合儿童经验 , 满足儿童的需要 。
【玻璃缸|???把幼儿园办在大自然里】儿童与自然永远是最搭配的组合 , 儿童的一切学习源于生活和环境 。 每年春天老师和孩子都会在班级养蚕 , 丰富孩子对动物生长过程中变化特征的认知 , 但桑叶资源太少成为一大难题 。 于是我们在幼儿园的竹工坊门口种了一棵桑树 , 4年来这棵桑树不仅成为幼儿园的一道风景 , 更成为孩子的宝贝树 。 一到春天他们便爬树摘桑叶、采桑果;夏天在树底下做竹工 , 学竹编 , 无比快乐 。 我们还在竹工坊门口种下一棵水蜜桃树 , 阳春三月桃花烂漫时 , 老师在桃树下给孩子讲“桃树下的小白兔”的故事 。 在纷纷扬扬的春雨过后 , 老师和孩子一起学习《春晓》 , 感知“夜来风雨声 , 花落知多少”的唯美画面 。 在我们的院子里 , 老师带着孩子逮蛐蛐、捉蚂蚱 , 喂养蜗牛和蝌蚪 , 观察蚂蚁工坊里的蚂蚁搬家等 , 孩子们在玩中得到满足 , 得到快乐 , 也激发了他们内在的求知欲、探究能力 。
二、以“课程有效实施”为目的开发利用资源
“大自然即课程”“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 。 如何把自然教育理念和自然教育思想落实到课程中 , 把幼儿园环境中的自然资源纳入课程体系 , 需要我们认真思考 。 我们的“翠竹园课程” , 要求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有计划地利用环境资源 , 做有准备的“引导和支持” , 有效实施课程目标 , 让儿童每天都能在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中获得学习与发展 , 提升已有经验 。
平日里孩子在园子里玩耍 , 关注最多的是那些不起眼的“小生命” , 正是这些小东西让孩子觉得幼儿园好玩 , 值得每天都来 。 冬天 , 老师把饲养角的乌龟送进大玻璃缸 , 并在玻璃缸里种上花 , 用两个盆装进沙子 , 孩子可以观察十几只乌龟怎样把自己埋进沙盆里冬眠 , 观察花花草草怎么在大玻璃缸里过冬 。 这样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让孩子感到非常开心 。 平时 , 在参与各种活动的过程中 , 孩子产生了无穷无尽的问题:燕子怎么造鸟窝?小壁虎尾巴断了会怎样?蚊子在水里产卵 , 怎么消灭它?这些问题自然也就成为老师引导幼儿学科学、爱科学的良好契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