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流儿童|研究分析“回流儿童”发展困境:被迫流动的矛盾下产生无力感( 二 )


另一方面,本地居民在当地长年累月生活,形成稳固的群体概念,会自然而然地将新加入的群体成员划为外来者,并不自觉地产生排斥心理 。同时,回流儿童有意无意流露的优越感与因不适应而导致的封闭疏离的外在表现,也会进一步加剧本地居民的排斥心理 。生活经历的不同也使得回流儿童难以融入同伴群体,从而导致双向排斥局面的形成,这无疑增加了回流儿童社会适应的难度 。
文章建议,基于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的背景,提出从政策顶层设计出发,提升回流儿童的公共服务水平;把握好共性要求与个性发展的关系,因地制宜发展教育推动构建“家校社”三位一体儿童关爱服务体系,促进回流儿童社会适应,以期保障回流儿童的受教育权利,为乡村振兴助力 。
文章提及,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大批乡镇人口离开家乡投身于城市建设,并作出巨大贡献 。随着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大部分进城务工人员选择将子女接到打工城市生活学习,以期使子女获得更好的教育 。教育有可能成为继城镇化后,形塑我国人口流动格局和特征的又一大重要因素 。然而,这一愿望与我国独有的户籍制度的冲突,也与大城市疏解的现实存在矛盾,进城务工人员的随迁子女难以顺利接受异地教育,许多儿童只得在初中或高中选择回流来解决升学问题 。因此,各地政府应当根据实际情况,积极推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共享教育资源,改革异地中高考制度,减轻随迁子女入学压力与难度,让学龄儿童可以更多在父母身边接受义务教育 。同时,流入地与流出地政府应相互配合协调,提供教育衔接、义务帮扶等服务,并从政策顶层设计上为随迁子女创造便捷、高效、友好的制度与社会环境 。
(责任编辑:石玥_NS3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