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记得宝宝学走路时的场景吗?
当宝宝遇到磕磕绊绊,或者觉得有危险的时候,会赶紧扭过小脑袋、伸出小手,向着妈妈“飞奔”而来,寻求庇护,获得安全感和帮助 。
而这样的行为,其实就是宝宝与妈妈安全型依恋关系的一种体现 。
在这样的依恋关系中,宝宝在妈妈身边时,可以感到安全和放松,当妈妈离开时,宝宝就会变得焦躁不安,甚至出现愤怒和恐惧情绪 。
对此可能有的妈妈会觉得麻烦,感觉失去了个人空间,就连去趟厕所都要小心翼翼,生怕孩子又哭又闹 。
文章图片
然而事实上,“安全型依恋关系”其实是一种积极健康的依恋关系,宝宝处在这样的环境中,可以感到放松,情绪能够得到有效调节,对周围环境或者是陌生人没有畏惧感 。
等宝宝长大后,也会富有充足的安全感,在展开人际交往时心态更健康,与他人相处时感到放松、舒适、愉悦,性格也往往比较开朗 。
与之相反的是,有些一两岁的宝宝,基本上对妈妈不会有依恋,这种依恋关系在心理学上被定义为“回避型”,这时宝妈就要当心了,这对宝宝的成长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依恋”和“不依赖”妈妈的宝宝,长大后性格差异很大
当宝宝与妈妈之间依恋关系是“回避型”时:宝宝平时看上去乖巧懂事,但过于平淡的他们看起来缺了点“生命力”——对任何事都显得漠不关心,妈妈陪伴与否,都不会有明显的情绪变化 。
有些妈妈可能还会很开心,误以为自家有个“天使宝宝”,殊不知其实是依恋关系出了问题,母子之间处于消极依恋、不安全的依恋关系 。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通常是因为孩子渴望爱和关注时总是被拒绝,从而学会了过度调节自身的感受,以及对感受的表达,每当想和妈妈建立依恋关系时,就会抑制自身的情感,通过疏离来保证安全 。
文章图片
比如有些家长忙于生计,无形中远离了孩子的生活,等到能给予孩子陪伴,家长希望与孩子更多地相处时,孩子会对父母的存在会表现出消极的态度,彼此间保持着若有似无的距离 。
英国精神分析流派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提出:“在成人的亲密关系中,人们对伴侣的依恋风格,和儿童期对于母亲的依恋反应呈现出高度一致性 。”
也就是说,如果宝宝一两岁时不对妈妈感到依恋,处于“回避型依恋关系”,那么等他长大后往往也会更敏感,与人交往时会因为怕被抛弃而没有安全感,性格上也会变得孤僻内向,不愿意去相信他人,与“安全型依恋关系”有很大的性格差异 。
美国心理学家玛丽安斯沃斯表示,妈妈是孩子的“安全基地”,能赋予孩子最大的安全感 。
我们在孩子的幼年时期,应该注意与孩子建立积极健康的依恋关系,也就是“安全型依恋”,避免与娃变得疏远,送给孩子一个可以“治愈一生”的童年 。
- “依恋”和“不依赖”妈妈的宝宝,长大后差异很大,家长要多留意
- 孩子两岁还不会说话,有可能并不是“贵人”,而是“星星的孩子”
- 宝宝便便中有奶瓣是怎么回事?排除这4点原因后就要注意了
- 孩子身上拥有这5种“怪癖”,通常智商都超120,希望你家孩子
- 宝宝睡觉时的这些“奇怪行为”代表了什么?这几个动作要重视
- 孩子的衣服别在阳台“过夜”,不是老一辈观念,3个原因要注意
- 给予帮助|“等孩子上幼儿园我就去上班”,说这话的全职妈妈,最后如愿了吗
- 因为|“听我一句劝,别让自己妈妈伺候月子”,宝妈的理由太真实了
- 活动|幼儿园亲子做饭活动,''百家宴”成了“鸡蛋宴'',家长无奈:没意思
- 事情|得知42岁妈妈“怀二胎”,18岁儿子急得直跺脚,网友:过于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