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员走起来了 , 组成若干个“导研团” , 蹲点介入园所进行理念与策略引领 。 幼儿园行动起来了 , 就某一专题组成互助联盟 , 以“研讨者、体验者、观察者”等不同身份参与 , 实现价值观的契合 。 教师则将自身代入到具体的教育事件中 , 通过一连串回溯性的自我追问 , 优化教育行为 。
科学儿童观 , 在西湖区每位幼教人的心中扎了根 。
发现课程
看到了儿童的即时兴趣、个体差异和发展需要 , 教师不再满足于“照本宣科”地执行课程指导用书 , 而是更多地去尝试生成课程 , “园本课程孵化行动”顺理成章 。
2016年9月启动至今 , 西湖区先后进行了四轮共27所幼儿园的园本课程孵化 。 “就像尊重儿童一样 , 我们尊重幼儿园自身的基因 , 帮助幼儿园理清思路 , 培育课程 。 ”沈颖洁说 。
有着60多年办园史的闻裕顺学前教育集团以儿童美术教育见长 , 在周边社区居民口中是一所“孩子画画特别好”的幼儿园 。 画得好就达成课程目标了吗?基于儿童观的重塑 , 指导中心与园所达成一致:美术是幼儿心灵的表达 , 课程目标应设置为对美的追求 , 美术课程更名为“美诉”课程 。
一字之差 , 触发了课程形式与内容的蝶变 。 孩子们原先只能在班里作画 , 现在可以在走廊的多功能墙壁上自由涂鸦;原先只能画人和物 , 现在可以用彩笔描绘自己的心情 。 当世界变为画纸 , 生活成为彩笔 , 幼儿的创作灵感被充分激活 , 对美的表达也愈加丰富起来——每个班上都有一张可供幼儿布置的特殊桌子 , 春天里是鲜花集市 , 到了夏天又成了甲虫聚会 。 前来“取经”的幼教同行如此评价:这里的幼儿喜欢表达 , 自信阳光且思维活跃 。
孵化过程中 , 指导中心“不评判、不设限” , 不简单按照幼儿园的办园等级来遴选孵化园 , 更看重是否具有“儿童权利优先”意识 。 例如 , 留下幼儿园的硬件条件、师资力量以及原有的研究基础并不突出 。 但该园发现幼儿对户外活动非常向往 , 于是利用周边的自然资源开发出了系列野趣课程 。 从此 , “幼儿园里炊烟起”“我有一个林中秋千”“小溪里的水枪游戏”等野趣教学层出不穷 , 园所也被认定为首批孵化园之一 。
还有 , 政苑幼儿园的儿童自我成长课程、文一街幼儿园的幸福种子课程、莲花港学前教育集团的小树林课程等 , 如雨后春笋般在西湖区涌现 。 指导中心利用公众号“西湖儿童研究”开设课程孵化专栏 , 让老师们的实践智慧被看见 。 目前该公众号订阅量超过17万 , 61.8%的读者来自浙江省外 。 一场园本课程孵化成果分享会 , 就吸引了全国近8万幼教同行关注和收看 。
发现童年
从儿童到课程 , 西湖区“发现”的脚步始终没有停止 。 现在指导中心正在进行研究的升级版——发现童年的意义 , 探寻3—6岁儿童的童年生活样态 。 “站在最有利于儿童生命成长的立场 , 迈向优质而又专业的幼儿教育 。 ”这是沈颖洁的设想 。
目前 , 西湖区设立了10个项目工作室 , 从支持儿童成为“有能力的学习者”和“有创见的表达者”两个角度开展研究 , 在与儿童的共情中 , 再一次改变幼儿园——
空间的变革正在发生 。 幼儿园相较于其他学段 , 没有铃声“分割”教学 , 老师们也不希望以程式化的区隔来限制儿童学习 。 于是 , 西湖区的班级不再出现常见的美工区、益智区等区域牌 , 去除了不必要的规则、玩法、班级公约等提示牌 , 变负向的限制约束为正向的包容期待 。
教学的逻辑悄然转变 。 从原来的知识逻辑转为情感脉络 , 串联起课程内容 , 让儿童在有意思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成长意义 。 如“冬天的大树” , 不再教授儿童区分常绿树和落叶树 , 而是真正引发儿童对身边某一棵大树的关注 。 孩子们发自内心地道出“大树的树皮都脱落了 , 它会不会冷?我们给它补上补丁吧!”他们亲手拓印、测量、装饰 , 教室旁的大树被装扮一新 。
- 因为|幼儿园老师发现孩子口袋太鼓,翻出东西后脊背一凉,园长:已退园
- 加拿大一家有4个娃,3个得了罕见怪病,看东西就像是从管子里看
- “永远不要给孩子穿别人的旧衣服”,孩子的东西,不该省的就别省
- 别人送的“二手母婴用品”可以要,但这几样东西,不要给宝宝用
- 事业有成|余文乐不排队还发脾气,助理帮其回绝合影,粉丝称再不买其东西
- 西樵镇|最新通告!佛山多地开展中小学幼儿园全员核酸检测!
- 西西|“妈妈,明天老师让带一万粒米”宝妈气愤质问老师,却遭当场打脸
- 《亲爱的小孩》中的妊娠纹,为何这东西的“痛”,不亚于分娩?
- 活动|西安市灞桥区第六幼儿园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活动
- 赵春亮|江西新余:微缩版“试验田”里“春播”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