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区|课程,与儿童共生长

西湖区是杭州市主城区中面积最大的行政区 , 共有90所幼儿园 , 138个园区 。 在这生态优越、环境秀美的山水城乡中 , 采访人员看到了学前教育的别样风景 。
一般的春秋游活动 , 幼儿园会组织幼儿统一乘坐大巴 。 而在西湖区文新幼儿园 , 孩子们观察了附近地铁口从修建到启用的过程 , 幼儿园满足了他们乘坐地铁去春游的心愿 。
【西湖区|课程,与儿童共生长】一般的家长会 , 幼儿园教师是主导者 。 而在西湖区紫荆幼儿园 , 孩子们自己策划家长会 , 布置教室 , 展示作品 , 亲自向家长发出邀请 。
一般的安全教育 , 幼儿园会安排行业人员或教师进行讲解 。 而在西湖区留下幼儿园 , 孩子们戴上头盔 , 在教室里模拟交通现场 , 直观地体验头盔的重要性 。
…………
所有的教学现场都指向一个关键词——儿童 。 2012年起 , 西湖区发起了一场重塑儿童观的行动 。 “发现儿童 , 才能发现课程 。 ”在西湖区学前教育指导中心幼教教研员、浙江省特级教师沈颖洁看来 , 儿童观的转变是撬动课程改革的前提 , 追随并支持儿童发展 , 才能回归课程的教育本义 。
发现儿童
幼儿园接收的是儿童 , 课程指向的是儿童 , 幼儿园教师每天面对的也是儿童 , 西湖区为何要旗帜鲜明地提出“发现儿童”?
据沈颖洁介绍 , 当年西湖区学前教育指导中心在解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时发现 , “理解”“尊重”“支持”“珍视”“允许”等成为新的高频词 , 突出体现了“以儿童为中心”的导向 。 要实现“课程园本化”目标 , 检验标准就在于是否以本园、本班儿童的发展为本 。
“我们决定从‘术’走向‘道’ , 将研修重心聚焦在重塑儿童观上 。 只要方向对 , 步子大小无所谓 。 ”沈颖洁说 。
2012年 , 西湖区学前教育指导中心在全区招募了20位种子教师成立先导行动小组 , 在浙江大学徐琴美教授的带领下开展观察、解读儿童的研修 。 儿童观内隐在保教行为里 , 必须找到行之有效的诊断工具 , 西湖区开展了现场视导活动 , 确定“班级环境、随机事件、儿童作品、教学行为”四项观察切入点 。
视导团一大早进入幼儿园的保教现场 , 收集案例、视频、图像资料 , 一待就是半天 , 整理完素材后就与教师们现场教研 , 给出“环境图说、事件白描、教学重构、作品解析”四种研修策略 。
在“走近小学”主题中 , 转塘幼儿园两个班同时开展了“画书包”活动 。 视导团解析作品后发现 , A班的作品高度趋同 , 说明教师可能采用了示范画 , 压缩替代了儿童主动观察、自主表征的过程 。 而B班的作品丰富多元 , 体现了孩子在“走近小学”主题中的经验积累和情感表达 , 可见教师的引导是充分且适宜的 。
“事件白描”策略则鼓励教师尽可能客观还原孩子行为发生的真实情境 , 将其中并非自己真实所见的内容描红 , 从中觉察自己的主观臆断 。 西溪花园幼儿园的施群洁老师发现班上有个“爱告状”的孩子 , 就用记叙文的方式记录了一个案例 。 几次回看后 , 施老师将“每次告状都是小事”“她习惯了 , 我也习惯了”等描红 , 并在一旁写下教学反思:真的是这样吗?每次告状都是小事吗?在教学中是否忽略了孩子?之后 , 施老师更加耐心地倾听孩子的心声 , 也逐渐改变了对孩子的看法 。
四种策略既有视导团的直接引领 , 也用于幼儿园的园本教研 , “以儿童为中心”的理念嵌入到西湖区的学前教育改革中 。 久而久之 , “站在儿童的立场看问题”成了西湖区幼教人的习惯 。 此时 , 指导中心再点上一把火 , 推出站点式研修、联动式研讨、回溯性研习三项活动 , 将教师真实但略显零散的“儿童观”聚合起来 , 升华为某位教师、某个班或某所幼儿园的理念共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