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经方之门 步入中医之门( 七 )


“读空白”的能力,来自于有意识的培养和持续不断的自我训练 。中医药院校为本科生开设中医医案选评类课程,借鉴法学、管理学的案例教学法,通过师生互动进行医案分析,让学生对丰富的医案资源有一个概略的了解,初步熟悉医案研读的路数和“读空白”的要领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结合自身的临床实践来研读医案,是青年从医者提高“读空白”能力的有效途径 。他们带着临床实践中的问题,在行家的指导和点拨下有选择地研读医案,通过比较、分析、综合、演绎、归纳,反复揣摩,举一反三,同前辈名医的思维相对接,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这样才能读出医案空白处的无字“心得”,捕捉名医综合运用理、法、方、药的奇思妙想,使自己豁然开朗,心领神会 。
拜同行为师
从接受信息的角度来看,所有同行都是从医者的潜在老师 。中医从医者与同行的交往,有两种基本方式,即面对面交往和非面对面交往 。两种交往方式,都可以为从医者创造拜师的机会,关键是他们能不能虚怀若谷,常怀求教之心,从同行的言谈、行为和文字总结中抓取有用的信息,进而获取意会性知识 。
面对面的交往,包括与同事的交谈、参加学术活动聆听发言、观摩他人的医疗行为等 。从医者要虚心地向同行学习,特别是要逐步学会从同行的言谈中听出“旁白”“画外音”,获得言传信息、现场直观信息之外的启迪和教益 。
非面对面交往,主要是阅读同行所写的文章 。为了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中医从医者一方面要积极思考问题,围绕实际问题撰文总结自己的学习感悟和工作体会,做研究型的中医师;另一方面要经常阅读同行的文章,了解本人所在专业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汲取同行的先进经验 。在当今的信息时代,互联网为人们获取信息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过去,从医者阅读同行的文章,只能在单位图书室、公共图书馆里阅览专业杂志和报纸 。
现在,通过电脑、手机在家里就可以读到各种学术文献 。依据“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的统计,目前中国学术期刊中以“中医”作为刊名主题词的期刊有89种,以“中西医”作为刊名主题词的期刊有21种 。“转益多师是汝师”,互联网为青年从医者创造了拜会大量老师的可能性 。
如何在巨量文献中筛选出对自己效用较高的文献,如何在同行的文章中挖掘意会性知识,从医者需要通过独立思考,反复琢磨,逐渐获得感悟 。在各个数据库中,输入一个检索词,可以检索出数百数千乃至上万篇相关文献 。读文献,不求其多,但求有用 。从大量文献中找到对自己启发较大的文献,可以借用行家介绍的粗读、详读、取精用宏、由博反约等阅读方法,更为重要的是从医者要通过总结、对比、深思,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和技巧 。同行的文章,通常并不介绍如何辨识学术问题、如何选择研究路径、如何提炼结论,获得这些最重要的“文外”意会性知识,恰恰是最值得从医者和下功夫的地方 。
拜名家为师
“江山代有才人出”,历朝历代都有医学名家 。中医从医者能够拜在名家门下钻研医道、演练医术,机会来之不易,当然要倍加珍惜 。中医药院校和研究机构的师承制研究生、中医医院的师承制见习医生,就是当下获得这种机会的幸运者 。
“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同一位名医的入室弟子中,成才水平各不相同,与弟子的努力程度有关,更与他们的悟性思考力的训练程度有关 。所谓悟性思考力,是指人凭借悟性随机地捕捉意会性知识的思考能力 。在中医药领域,名医、名师所知道的多于他们所能言说的,他们在带徒过程中讲出来的只是一部分言传性知识,难以做出清晰表述的意会性知识一定比言传性知识更加丰富 。弟子通过与名家的近距离接触,在了解名家行医经验、研究经验的基础上,不仅得到言传中的“鱼”,更要力求得到只可意会的“渔”,通过独立思考悟出那些隐藏在行医经验、研究经验之中的思维之道、学习之道、创造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