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医,自然要拜师 。师者,包括典籍、医案、同行、名家 。拜师,就要怀有敬畏之心,保持谦恭之态,将老师的中医精粹尽可能多地学到手 。中医精粹包括可言传的部分,还包括非言传的部分,也就是需要学生自己体悟的部分 。中医的某些认识成果,如基础理论诠释、诊断治疗诀窍等,就具有明显的意会性特征,难以用语言、文字等符号形式完整地呈现出来 。同那些能够写出来、说出来的言传性知识相比,意会性知识也许才是学习中医精粹中的精粹 。学习者能不能成才、能成怎样的才,与意会性知识的学习程度紧密相关 。医者,意也 。意,就是清醒的意识和缜密的思考,包括感知意会性知识 。因此,中医习医者拜师,必须在学习中有意识地捕捉和领悟意会性知识 。
拜典籍为师
秦汉时期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中医典籍,在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哲学根基上建立了中医基础理论 。秦汉以来,中医理论体系不断有所扩展、充实和完善,但其核心理论框架在长期演进中并没有出现替代性更迭 。典籍是中医理论之本 。后世从医者学习理论知识,必须在研读中医典籍方面下大功夫,学懂典籍进而学透典籍 。
现今的中医学习者,拥有研读典籍的优越条件 。中医药院校为学生开设了《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等经典古籍的选读或导读课程,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学习典籍的重要性 。面对文言写就的中医典籍,一部分学生没有学懂,有的甚至没有学进去,学出了厌烦情绪;另外一部分学生却能够学得孜孜不倦、津津有味,大有所获 。后者在学习方法上的独到之处,是不断地提出问题,以问题引导学习中的思考,从而发现和挖掘蕴藏在典籍之中和围绕着典籍的意会性知识 。
学贵善疑,小疑小进,大疑大进,不疑则不进 。走心的学习者捧读中医典籍,不满足于用白话去解释典籍中的每个句子 。从框架来说,他们可能对某个中医理论提出各种疑问:这个理论有没有先导理论、哲学基础?哪个治则、治法来自于这个理论?这个理论在后世有哪些发展?为什么能够有所发展?从细部来说,他们也可能对典籍中的某一句话、某个概念提出诸多疑问:这句话有哪几种有代表性的解读方式?它们的本质差别在哪里?这个概念都有哪些不一样的诠释?我对此有没有自己的独立见解?长长的问题链,引领学习者问中学、问中思,从而在中医典籍中读出学习中医的乐趣,读出没有明言的真知 。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从医者终生以典籍为师,不仅要苦读,更要巧读 。巧读,就是带着问题读、跟着问题走 。在求学期、出道期、成熟期等不同阶段,读典籍所提出的问题由寡到多、由浅入深,从医者学而问之、读而思之,上下求索,穷追不舍,他们永远都有一种常学常新的新鲜感,从而可持续地捕捉并领悟典籍文本内外的意会性知识 。
拜医案为师
医案是医生治疗疾病时有关病理、辨证、处方、用药等的文字记载,其中凝聚着古往今来众多名医基于精湛医道和纯熟医术的临证经验 。2000多年来,中医积累了丰富的医案资源,为后世从医者提供了理论指导实践的珍贵学习范本 。
清代医学家王燕昌曾说:“名医立案,各有心得,流传既久,嘉惠无穷 。盖临证多则阅理精,练事深则处方稳,此前贤医案所以可贵也 。”钟情于中医的国学大师章太炎指出:“中医之成绩,医案最著,欲求前人之经验心得,医案最有线索可寻,循此钻研,事半功倍 。”当今的从医者学习先贤的实践性知识,难的是如何感悟那些浸润在行医经验中的心得,弄明白经方加减、一人一方的内在道理和技巧 。意会性心得往往不能用文字完整、准确地表达出来 。医案仅仅提供了追寻心得的线索,能不能获取心得则取决于学习者“读空白”的能力 。
- 易经推命排盘方法 易经怎么算命
- 怎么开启微信同步功能 微信怎样才能同步
- 徐庶说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 经天纬地之才
- 经济法渊源的种类包括 简述经济法的渊源有哪些
- 张爱玲语录经典语录261条 张爱玲经典语录大全
- 一个男人对我说曾经沧海难为水 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意思
- 部门经理年终总结范文大全 部门经理述职报告
- 经典手机短信100条 经典短信1000条
- 已经的已组词还有什么 已经的已组词有哪些
- 18年的朋友圈说说 21年朋友圈经典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