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衣出水形容 曹衣出水形容哪种艺术形式( 四 )


曹不兴的老师康僧会是印度高僧,康僧会虽然祖籍康居(中亚巴尔喀什湖与咸海之间),但是世居天竺(印度,南亚次大陆),因其父经商,移居交趾(河内,越南北方),康僧会在交趾出家,后到东吴首都南京弘法,并带来了越南佛教经像,当时越南佛像当属印度马图拉南亚佛像 。可惜这一切我们今天都看不到了 。
康僧会从印度,经东南亚,到中国,走的是东南海路,三国东吴赤乌10年(247年,3世纪)康僧会来到东吴首都建业(南京),“设像行道”,受到吴主孙权礼遇,他向孙权宣传佛教,孙权为之建建初寺,是为江南佛寺之始 。康僧会除翻译佛经外,还将印度佛画传入中国,如前所述南亚、东南亚3世纪风行的佛教美术就是恒河流域的马图拉美术 。
曹不兴向他老师学的就是这种马图拉佛像,衣薄透体,如同出水,衣纹呈“U”字形,有韵律感,有节奏感,装饰性很强,很有特色,令人耳目一新,于是乎竞相模仿,蔚然成风,被称为“曹衣出水” 。“曹衣出水”式的佛像作为东吴新样,直接影响了南方六朝,甚至连陶瓷、铜镜上都广泛应用 。

曹衣出水形容 曹衣出水形容哪种艺术形式

文章插图
青州市龙兴寺佛像
南方六朝文化作为汉人正统文化,又广泛影响到北方 。后经几代人努力,到陆探微时(5世纪末)才树立起真正的中国佛像,才取代北方(尤其是西北)流行的希腊人、中亚人面孔的犍陀罗佛像 。
“曹衣出水”影响深远,以至于被称为“曹家样”,与后来的张僧繇、吴道子、周昉并称“中国佛像四大样” 。曹不兴是三国时最伟大的画家,是中国佛画的祖师爷,其徒子徒孙都是六朝时的一流大师,一脉相承,延续300多年(3----6世纪),可谓影响深远,岂是北齐曹仲达能比得了的吗?由此可见“曹衣出水”是指曹不兴,而非曹仲达 。
曹仲达是袁倩的学生,袁倩是陆探微的学生,当属陆探微体系,而陆探微又是曹不兴的徒孙(曹不兴的学生是卫协,卫协的学生是顾恺之,顾恺之的学生才是陆探微),可见曹仲达是曹不兴徒孙(陆探微)的徒孙 。曹仲达比曹不兴晚300多年 。
印度佛教及其艺术东汉时传入中国以后,一直是通过两条传统商路,源源不断进入中国,这两条路分别是西北陆路(丝绸之路)和东南海路(瓷器之路) 。
犍陀罗艺术就是通过西北陆路(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经新疆、甘肃进入中原,主要表现在西北佛教美术上,5世纪末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学习南朝文化制度,汉官威仪,6世纪逐渐汉化(中国化),佛像渐趋秀骨清像,褒衣博带,典雅幽玄,神秘微笑 。
曹衣出水形容 曹衣出水形容哪种艺术形式

文章插图
敦煌莫高窟第259窟佛像
马图拉及后来的笈多佛教美术通过东南海路(瓷器之路)传入中国,经东南亚,到我国东南沿海、山东等地,主要表现在南京、南方和山东的佛教美术上,受马图拉佛教美术影响,东吴出现“曹衣出水”式的佛像,并很快传遍大江南北 。这比北齐曹仲达早300多年,可见“曹衣出水”式的佛像在曹仲达之前,就已在中国南北广泛流行了 。
东晋高僧法显(4、5世纪)是我国最早这两条路都走过的人,是位伟大的探险家,他4世纪末从长安出发,经西北陆路、阿富汗、巴基斯坦(犍陀罗),到印度恒河流域(马图拉、鹿野苑),顺流而下,到恒河入海口塔姆卢克(西孟加拉邦米德纳普尔,离加尔各答不远),法显在此逗留两年(408、409年,5世纪初),抄写佛经,临摹佛像 。然后从塔姆卢克出发,经东南海路、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南海、东海、黄海,在山东牢山(青岛、崂山一带)登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