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田园诗 《饮酒》是田园诗吗

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陶渊明,以一己之力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中的“田园诗派”,他身上好像有一种近乎魔力的吸引力,让那些有着超凡思想、脱俗灵性的人们靠近他、解读他,李白率先在诗中引用陶渊明的诗句和典故“何日到彭泽,长歌陶令前”;杜甫高度肯定陶渊明的文学地位,第一个将陶渊明与谢灵运并称 。白居易和苏东坡把陶渊明比作知己还嫌不够亲密,纷纷把陶渊明当成自己的前世 。白居易自称“异世陶元亮”,作《效陶潜体诗十六首》;苏东坡说“只渊明,是前生”,将陶渊明推为历代诗人第一、独冠古今,并作了124首“和陶诗”,几乎将陶渊明留下来的每一首诗都和了一遍,掀起了“和陶诗”的潮流 。黄庭坚把陶诗作为诗歌创作的最高境界,开创江西诗派;辛弃疾几乎每写十首词,就有一首提起陶渊明 。朱熹、龚自珍、王国维对陶渊明从哲学思想、艺术境界上总结归纳出了新的高度 。

什么是田园诗 《饮酒》是田园诗吗

文章插图
陶渊明(约365-427年),又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陶渊明是中国伟大的诗人、文学家、思想家,流传于世的作品有诗125首,文12篇,后人编为《陶渊明集》 。
陶渊明生活的朝代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乱象频生,战争不断,民生凋敝 。陶渊明家世居吴地,曾祖陶侃官至东晋大司马,外祖父孟嘉是吴地士族、当时名士,有“孟嘉落帽”的轶事流传 。纵览陶渊明一生,陶侃一系留下的“耕”,孟嘉一脉留下的“读”,几乎就是陶渊明身体力行的生活宗旨,给他的田园诗的创作埋下了伏笔 。陶渊明在青少年时期,受过较为正统的儒家教育,博览群书,勤于思考,兴趣广泛,精力充沛,非常注重自身的品德情操和文化修养 。“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 。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不仅读千卷书,还行万里路 。
在陶渊明二十九岁开始出仕为官,先后任江州祭酒、桓玄幕僚、镇军参军、建威参军、彭泽县令等职务,这些官职虽然不高,但是因为江州(九江)在东晋时期的特殊军事地理位置,陶渊明几次被卷入权力斗争漩涡,看尽政治倾轧的黑暗和残酷,最后他任彭泽县令八十余天就借故辞官回归田园 。
公元405年,陶渊明以一篇立意高超如行云曜月,文辞畅达如流水归舟的《归去来兮辞》,告别仕宦生涯,开始了自耕自种、饮酒读书的田园生活,像一个号角,一声亲切的呼唤,在后世那些渴望自由、寻求超脱、怀念故土的人耳边响起:“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什么是田园诗 《饮酒》是田园诗吗

文章插图
陶渊明作为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他创作的田园诗高标逸致,一千多年来引发诗人们跟随效仿,形成了中国文学中独辟蹊径的一个派别 。他最大的成就之一就是把日常生活诗化,把鸡、狗、锄头、种豆、喝酒这些生活琐细作为诗的主体,从每个人都习以为常的日常起居中参悟生命哲学的思考 。
对于陶渊明的诗歌特点,有两个字是所有人都认可的:平淡 。乍一看不像褒义词,梁实秋解析得好:陶渊明诗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但是那平不是平庸的平,那淡不是淡而无味的淡,那平淡乃是不露斧凿之痕的一种艺术韵味” 。平淡成为诗歌的境界是从陶渊明开始的 。在陶渊明所处的时代,人们对诗歌语言追求的是对偶铺陈、辞藻华丽、声韵靡曼,陶渊明平淡自然的诗歌完全是个另类,以致于他同时代的人无法洞见其光华 。只有离它远一些,目光视野更宽广一些,诗歌发展更成熟一些,才能看到立在云雾之间的这一座高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