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租车的产业互联网:每天6000万笔订单的大生意

_原题为:出租车的产业互联网:每天6000万笔订单的大生意
摘要【出租车的产业互联网:每天6000万笔订单的大生意】当小而散的出租车公司统一接入产业互联网,即使市场主体仍是分散的,但其运营模式已实现了线上与线下一体化 。(21世纪经济报道)
疫情意外地又将一个传统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推了一把 。
近日,西安市出租车行业公布了智慧码的使用数据 。自今年2月份至今,智慧码使用量超过5000万次,单日用量最高突破40万次 。另外,西安全量出租车订单中,无论网约还是路边打车,90%的订单都已通过智慧码实现服务数字化 。
智慧码是一张贴在出租车内的二维码,扫码后,乘客可以了解自己乘坐的出租车车辆和司机信息、评价订单、在线支付、获取电子发票、分享行程等 。这个由西安市出租车管理部门和嘀嗒出行推出的数字化产品,已经在西安市区全部近1.4万辆出租车上铺开 。
疫情期间,无论是网约还是路边打车,乘客上车后,出租车司机都会推荐乘客扫码完成实名认证,这是疫情防控的特殊需要,却也助力普及了这个数字化产品 。
智慧码的推出,并不仅仅是为了给路边打车的乘客提供一个类似网约车APP的工具,这个二维码聚合了司机手机、车辆定位、计价器、顶灯的数据,是一个产业互联网+的入口 。
业内人士介绍,在“互联网+出行”已经普遍的今天,全国持牌出租车仍有约140万辆,每天产生的出租车订单高达6000万单,是网约车订单的几倍,而其中路边打车的订单又占绝大部分 。
如果将这些出租车接入产业互联网,将撬动一个规模巨大的数字化新兴产业,但在未来到来之前,数字化变革首先冲击了出租车传统经营和管理体制 。
路边打车不会被网约车取代
智慧码在2019年8月上线,西安市和嘀嗒出行为什么要推出这样一款产品?
当时,网约车的市场格局已定,滴滴占据了网约车市场的绝大部分份额,每日的订单总量达到2000万单 。但即使经过网约车补贴大战的冲击,业内此时发现,传统出租车的订单量虽然下降,但每天仍有约6000万单 。
尤其是,出租车的订单中绝大部分仍来自路边打车 。西安市出租汽车管理处处长王健2019年7月曾介绍,西安市城区1.4万辆出租车,单车日均载客趟次为40-44趟,但每天的网约订单还不足1万单 。
提高出租车的网约订单率,成为出租车改革的第一步 。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出租车的网约率已提升至20%左右 。
但出行产品限制了出租车网约率的进一步提升 。首先,出租车司机与滴滴的关系尴尬,尽管滴滴平台上存在大量的订单需求,但出租车与快车、专车却是直接竞争关系,以至于经常有出租车司机抱怨“好订单会先派给快车” 。
其次,目前出行平台对出租车仅收取象征性的信息服务费,如果出于盈利需求提高对出租车司机收费,对司机而言,则意味着增加了“份子钱”之外的第二笔抽成,势必造成大量流出出行平台 。
再次,在“赢者通吃”的互联网出行领域,高德、首汽约车等第二、三方阵的产品,用户规模难以做大,对出租车司机进驻的吸引力也相应不大 。
出租车不会被网约车取代的根本原因是其高效率 。业内人士介绍,目前中心城市网约车每天接单量在10单左右,但出租车可达到30-40单 。
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副会长、交通运输部道路运输司原司长李刚就曾表示,挥手拦车并不会消失,出租车的线下订单仍占很大比例 。但出租车要对标网约车服务模式,实现线下订单顺路接单、乘客网上排队等功能,优化乘客体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