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下半场战事:昔日王者英特尔ARM之痛( 二 )


在StrongARM基础上 , 2000年 , 英特尔研发了始于ARM架构v5TE指令集的CPU——XScale处理器 , 它在架构扩展的基础上同时也保留了对以往产品的向下兼容 。同时 , 相比于标准ARM的ARM9、ARM11处理器 , XScale功耗更低 , 系统的伸缩性更好 , 而且核心频率也得到了提高 , 达到400Mhz以上 , 因此XScale在当时口碑不错 。
XScale虽然性能强劲 , 但遗憾的是生不逢时 。
在21世纪初 , 手机市场还是功能机的天下 , 智能机市场很小 , 而功能机对高性能、高能耗的移动芯片需求不高 。要知道 , 当时的功能手机三到五天才需要充一次电 , 与如今人们手机每日一充的使用习惯完全不同 , 搭载更高能耗的芯片而减少待机时间的手机 , 对当时的用户来说是难以忍受的 。
与此同时 , 因为英特尔在基带专利技术上积累不足 , 致使手机厂商在搭载XScale时需额外配置基带芯片 , 这增加了手机的生产成本和手机的设计难度 。基带技术的优劣甚至会影响到整个处理器的成败 , 高通便因其强大的基带技术在整个3G、4G时代称霸全球通信市场 。如今 , 高通在打赢了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反垄断诉讼的官司后 , 继续采取专利收费 + 芯片销的商业模式躺赢5G时代 。
移动端芯片市场前景黯淡的同时 , 2006年 , 英特尔PC端业务正遭遇老对手AMD的猛烈攻击 , 市场份额被追平 。就在一年前 , 还发生了一件如今为业界扼腕叹息的事 , 英特尔第五任CEO欧德宁拒绝了乔布斯——希望英特尔为初代iPhone提供芯片的提议 。
如今回看 , 英特尔似乎错过了布局移动端芯片的最佳时机 , 但在当时的英特尔看来 , 这是一个情理之中的选择:2005年全球手机应用处理器市场总计仅8.39亿美元 , 而同年英特尔的营收达到388亿美元 , 显然 , 彼时的移动芯片市场难以满足英特尔的胃口 , PC端市场是英特尔的营收的大本营 。
为守住其PC端市场的基本盘 , 英特尔直接砍掉了当时看来并不赚钱的移动通信业务(这也是英特尔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裁员 , XScale便是在2006年6月同英特尔的通信及应用处理器业务出售给Marvell公司) , 收缩战线 , 全力投入PC端 , 自然不会考虑额外分出研发团队和生产线为当时的苹果生产手机芯片 。
放在当时的背景下看 , 砍掉移动端业务全力固守PC端阵地似乎是不坏的选择 , 英特尔也的确因此保住了PC端CPU市场第一的地位 , 再次胜过AMD 。但错过历史窗口期后 , 英特尔重回移动芯片市场变得异常艰难 。
在此之后 , 2008年 , 英特尔尝试通过Intel Bonnell微处理器架构开发Atom来重启移动芯片市场 , 但因市场定位不清、高能耗问题未改善、基带技术不过关等多种原因 , Atom系列产品在手机、平板和低成本PC间游移 , 始终未能打出一片天地 。2019年 , 随着高通和苹果的和解 , 英特尔将5G业务卖给苹果 , 彻底退出了移动基带市场 。
而在移动互联时代步履蹒跚的英特尔面临的残酷现实是 , PC市场份额不断萎缩 , 而移动互联芯片的领地不断扩大 。支撑英特尔高速成长的市场底座发生了变化 , 英特尔因此陷入尴尬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