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数科转型故事


本文核心观点
1、2018年京东数科选择突破金融边界,转型产业数字化业务,从to C到了to B 。
2、产业数字化业务帮助数科打开了新的增长空间,也能充分发挥其在技术和大数据方面的优势 。
3、科技业务的成色是决定互金巨头们估值的关键,但目前仍很难说哪一家真正实现了成功 。
其实大部分C端消费者都熟悉京东白条和京东金融APP 。但它们的母公司京东数科,早已将业务重心放在了金融以外 。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企业由金融向科技的转型已成为趋势 。然而时至今日,国内的互联网金融巨头仍然介于金融业务和科技业务的中间地带,很难说哪一家真正实现了转型成功 。
作为业内最早朝向“科技”概念进行战略调整的一家,京东数科2017年底就开始对外技术输出,2018年to B端的战略调整也跑在对手之前 。
2018年11月的数字科技全球探索者大会上,京东金融正式更名为京东数科,纳入了智能城市、数字营销、AI机器人等数字经济新业务,标志着其从to C端金融业务向to B端数字化业务的转型正式开启 。
自京东数科之后,切入to B 数字化赛道几乎成为了金融科技公司的“标配”,但如何打开新市场,并站稳脚跟,仍然是不小的挑战,京东数科们的转型故事,讲起来是有难度的 。
扩圈:切入万亿市场
彼时京东数科的选择出乎很多人意料之外:从原先C端消费金融业务为主,向B端的产业数字化进行转型 。
这与大部分转型的科技金融企业不同,它直接突破了原先金融的范畴,从消费互联网切入到了产业互联网领域 。
而科技金融企业们之所以积极拥抱转型,突破金融边界,主要还是因为原本金融领域的增长碰到了天花板 。
狭义的的金融科技主要指对B端金融机构的技术赋能,市场规模相对较小,无法支撑起巨头们的成长与估值 。
《亿欧2019全球金融科技创新50报告》指出,2019年、2020年全球金融科技(仅科技服务)的市场规模预计分别只有68.4亿美元和89.9亿美元 。这意味着依靠纯粹的金融技术输出,业务规模非常有限 。
亿欧智库高级分析师薄纯敏表示,对于金融科技巨头而言,单纯的技术赋能金融机构的新业务一是规模体量小,二是短期难以做大,远不能和原先的金融业务分庭抗礼 。
在天花板面前,大家的选择是一致的 。它们都突破了金融范畴——蚂蚁偏向拥抱数字生活,而京东数科选择了产业数字化的赛道 。
作为起家之本、曾经业务核心的京东金融直接降级,与京东城市、钼媒等并列成为数科的子品牌 。
根据中国信通院《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20)》,2005-2019年,产业数字化规模复合增速高达24.9% 。预计2020年,我国产业数字化增加值规模将达33.75万亿元 。
这确实是一块巨大的蛋糕,且随着数字技术向各行各业渗透,整体市场规模还在不断扩大 。
转型动作已经逐渐清晰,但也有不少摸着石头过河的不确定性 。
互金行业资深观察者胡斌告诉亿欧,金融科技企业一般都是依据自身之前的主导业务,进一步延伸,构建细分行业生态,形成闭环 。
“蚂蚁集团从支付到本地生活服务的闭环相对清晰,京东数科的转型逻辑似乎不太好理解 。但两者的策略相同,都是进入到了一个规模更大的万亿级市场 。”
在他看来,第一、第二产业的数字化赋能属于“吃力不讨好” 。这些产业本身的支付能力一般,且项目往往需要独家定制,并不像C端互联网可以快速铺开、爆发、变现 。
从庞杂的产业领域当中,找出那些可以被数字化,且能够产生明确效能的细分行业,也是一个复杂的事情,意味着不断的试错和较高的沉没成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