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伟达终于等来了它的时代

今年7月,英伟达的市值创新高,达到2513.14亿美元,超过了英特尔的2481.55亿美元 。
过去五年,英伟达股价暴增1900% 。
“这是iphone取代诺基亚的事情,是时代转换的标志 。”在芯片行业有多年投资经验的华创资本合伙人熊伟铭认为 。
1993年,当Wintel联盟称霸半导体行业的时候,黄仁勋刚刚和Sun公司的两位工程师创立英伟达 。
成立后的20年里,英伟达大部分都在艰难中苦熬岁月 。而相比之下,英特尔风光无限,是全球数十亿台PC左下角的蓝色小标 。
直到2012年,以GPU为主的英伟达,迎来了AI时代 。市值反超,只是时代转换的数字外显 。
如果说Wintel联盟是PC时代的霸主,ARM与Android、iOS操作系统构建起的ARM联盟,就是移动时代的王者 。因此当传出英伟达收购ARM的消息时,整个业界为之一震 。
这是为AI时代而生的英伟达+移动时代的ARM,共同对抗PC时代的英特尔 。
英伟达:生于1993,成年于2012
1993年英伟达成立之初,初衷是研发一种专用芯片,用来加快电子游戏中3D图像的渲染速度,带来更逼真的显示效果 。但这款芯片生不逢时,未获成功 。
1996年英伟达推出的几款图形处理器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并于1999全年营收突破1.5亿美元,在纳斯达克挂牌上市 。
同年8月,英伟达首次提出GPU概念 。但也是在此之后,英伟达一头撞进了艰难岁月 。
2000年,为了进军游戏主机行业,微软请英伟达研发Xbox芯片以及主板解决方案 。但是在研发期限内,英伟达遭遇一系列问题最终导致产品推迟首发,失去先机 。微软转而扶持英伟达的竞争对手ATI 。
2007年,英伟达首席科学家David Kirk说服黄仁勋,让只做3D渲染的GPU技术通用化,构建了CUDA(Compute Unified Device Architecture)运算平台 。
这项架构投入成本巨大,短期内无法获得收益 。使得2008年英伟达的营收骤降16%,股价从37美元跌至6美元左右 。
英伟达坎坷前行的同时,英特尔却横扫千军 。
半导体产业中,存在着一个重要的生态现象:指令集壁垒 。即相应的软件操作系统,通过相应的指令集跑在相应的芯片上,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一旦指令集和操作系统组合绑定,将形成其他玩家难以逾越的“生态墙” 。
PC时代,英特尔x86处理器和微软Windows操作系统构筑起了最牢不可破的“生态墙” 。也让英特尔连续25年(1991-2017)登顶全球半导体第一厂商的王座 。
然而到2012年,势能在悄然中发生了转变 。
2012年,基于GPU,人工智能、深度神经网络技术突破工业化红线,人工智能时代的曙光缓缓升起 。
“就好像在八九十年代,自行车是主流的交通工具,而21世纪,汽车成为主流交通工具一样,GPU取代CPU,成为未来人工智能时代、物联网时代的主流底层处理器架构 。”熊伟铭表示 。
生于1993年,但直到2012年,英伟达才真正迎来属于自己的时代 。
为什么英伟达+ARM让人害怕
在子弹飞了一会儿之后,8月20日早上的财报会议上,英伟达CEO黄仁勋首度回应了收购ARM的传闻,他表示,英伟达迄今为止与ARM有很多合作,但尚未提出收购计划 。
“我们一直是ARM的长期合作伙伴,在众多应用程序中使用ARM,无论是自动驾驶还是机器人应用程序,以及任天堂的游戏手柄Switch 。最近英伟达还将加速计算Cuda带给ARM 。”他还称,ARM架构的一个特别之处就是它高效节能,所以有扩展到高性能计算的空间 。
虽然收购一事尚无眉目,但仅仅是一则传闻,就引起了行业、媒体的巨震,可见其威力不小 。
“本身英伟达市值超越英特尔,就已经具有时代意义了,如果英伟达真的收购ARM,就相当于收购了移动端的英特尔,”熊伟铭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