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放松宝宝更快乐

妈妈心语:儿子的内心我如何能懂
五岁半的儿子 , 每晚都要抱着一个小绒毛狗入睡 。记得去年 , 也就是儿子四岁多的时候 , 一个幼儿心理医生曾严肃地告诉过我:“造成这种状况绝对是单亲的缘故 , 你千万不能让他再这样抱着小狗睡了 , 这会妨碍他在心理、性格方面的正常发育 。”事实上 , 我就是为了锻炼儿子的独立能力和胆量 , 从小培养他男子汉的坚强性格 , 才一直让他单独睡的 。但是 , 培养男子汉是一回事 , 宝宝的心理安全感也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为了满足他在心理上对安全感的需求 , 我一直允许儿子抱着他最喜欢的小狗睡觉 。我相信 , 当我每晚和儿子说声“晚安”、关上房门之后 , 他能安然进入梦乡 , 这只被紧紧抱着的小狗 , 它的功劳不可抹杀 。所以 , 我对儿子的这种“恋物”行为 , 从未想过要刻意去阻止 。
但是 , 我的这种自信 , 因为儿子的一句话而开始动摇 。那天晚上 , 儿子在床上抱着小狗 , 突然非常认真地对我说:“妈妈 , 你知道吗?小狗每天晚上等我睡着之后 , 它都会自己一个人偷偷地爬出来 , 睡在被窝外面 , 它可真是不乖 。”而真实的情况是:有的时候 , 是因为我怕磕痛儿子 , 而在他熟睡后把小狗拿到外面;有的时候 , 是因为儿子翻身、蹬被 , 而使小狗改变了最初的位置或姿态等等原因致使每天早晨儿子醒来时 , 见到小狗都不是头一晚入睡时被他抱住的姿态 , 而是躺在了被窝外面 。我试着跟他解释小狗躺在被窝外面的真实原因 。但是 , 儿子执意不相信 , 他宁愿、也坚持相信 , 小狗是自个儿钻出被窝的 。
我突然有点担忧起来:作为5岁零8个月的幼儿 , 应该已经能够分辨想像和现实的不同 , 也应该能够分辨玩具和活物的不同 。也许在梦中、或者在想像中 , 儿子把这只小狗当成了活生生的小动物 , 但回到现实 , 怎么也不应该执拗地相信:这只绒毛小狗会“自己走出被窝”啊?也许 , 是时候把陪睡的小狗拿走了?但是 , 当我讲完睡前故事 , 关上灯、掩上房门之后 , 儿子又如何独自面对黑暗和恐惧?怕黑、怕孤独是人的天性 , 更何况一个5岁的孩子?那么 , 仍旧让小狗陪着儿子睡?但是 , 儿子养成依赖的习惯该如何是好?他总是把想像当作真实该如何是好?这会不会影响他对其他事物的正确认识?对想像与真实的混淆 , 会不会扩大到生活中的其他部分?一个5岁孩子的内心世界 , 是这样地折磨着我、为难着我 。
专家释疑:妈妈放松心情 , 孩子更添快乐
李凌: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讲师 ,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博士
五岁半的飞飞每晚抱着小狗入睡 , 他分不清现实中的小狗和玩具狗的区别 , 如果没有了小狗 , 飞飞会恐惧吗?孩子的内心世界 , 需要细细解读 。
飞飞的行为有据可依
1、孩子拥有丰富的想象力
4岁左右的孩子常常会出现事实与虚构分不清楚的现象 。比如 , 一个孩子可能告诉你:“爸爸给我买了一辆很漂亮的摩托车”或是“妈妈带我去水上乐园玩了” , 甚至还绘声绘色地描述一番 , 而事实却并非如此 。家长和老师会以为孩子在说谎或是吹牛 , 是一种学坏的倾向 , 于是便紧张起来 , 苦口婆心地讲道理 , 或者义正词严地进行训斥 , 认为一定要防微杜渐 。但孩子决非存心 , 他们可能只是对所描述的情境或是对象极其向往、充满渴望 , 希望有一天美梦成真 。通过幻想 , 他们感受到一种替代满足 , 甚至说出来与人分享 。所以 , 成人应了解孩子的心理现象 , 耐心地解释和提醒 , 别加上莫须有的罪名 , 否则会伤其自尊、引起自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