慌张的大品牌和它的中年危机( 三 )


所有品牌的危机,都是没有跟随消费者的危机,没有抓住他们的新需求,没有去到他们喜欢的App,甚至是没有取出一个令他们满意的品牌名称 。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老一套失灵了 。
曾几何时,娃哈哈在业内首创的“联销”模式(娃哈哈要求经销商提前缴纳保证金,每次进货前需结清上一次货款,同时娃哈哈按照银行利息归还保证金,并给予经销商返利),让娃哈哈稳坐了1994年至2013年的江山 。
在渠道上,娃哈哈重仓投入线下,讲究“排面”,要求经销商拓展超市渠道,并按照超市级别,安排不同等级的排面,比如2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商超,单品至少要两三个排面,即一个单品在货架上至少摆放两三瓶等 。
业内人士将2013年以后娃哈哈的颓势总结为“以渠道为王的传统时代的终结”,娃哈哈崛起于卖方市场,渠道即胜利,而如今快消品处于买方市场,消费者需要的不再是便利,而是个性化的产品、内容和体验 。
亿邦注意到,倚重线下渠道的大品牌业绩年年下滑,而线上线下双渠道并重的大品牌却依然保持前列 。
在美妆个护领域,珀莱雅2019年线上渠道实现营收16.55亿,占比53.54%,丸美线上实现营收8.08亿,占比44.89%;而拉芳家化2020年电商及零售渠道营业收入占比仅15.22%,且从历年线上渠道营收占比来看,增速十分缓慢,三年占比仅增加了6.09% 。

慌张的大品牌和它的中年危机

文章插图
数据来源:拉芳财报 制表:亿邦
2019年,拉芳家化向前五名商超渠道企业支付市场推广费4705.83万元,这是当年公司归母净利润的90% 。
在偏离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何亚彬认为,这是一种“足迹效应”,“老品牌们以前在线下做的非常成功,但今天转型做电商,就要抛开很多的既得利益,大品牌不像小品牌那么有决心去做这件事” 。
于是,新品牌坐着高铁高速前进,大品牌坐着绿皮车慢慢走 。
缓慢的产品更新周期也导致大品牌陷于窘境 。
带有油炸、膨化、高糖等标签的娃哈哈、旺旺们,逐渐不再是消费者的第一选择,巴氏鲜奶、低温酸奶、低卡零食更受青睐 。
欧瑞咨询数据显示,娃哈哈明星产品营养快线的销售额在逐年下降,2014年-2016年间,销售额分别为153.6亿元、115.4亿元、84.2亿元,短短三年时间,营收就少了近一半 。
承担着一半营收任务的旺仔牛奶的下滑趋势从2014年起就一直没止住,2015年营收下滑13.5%,超过了公司整体营收下降的速度 。去年,旺仔牛奶的营收仅微增1.9% 。
据《中国食品报》的一篇报道,“目前中国很多快消品品类的生命周期都不超过1年,过去都是10年” 。而老霸主们的明星产品往往已满10周岁,“廉颇老矣” 。
拉芳家化历年财报信息显示,2018年以来,其支柱性品牌“拉芳”、“美多丝”实现的营业收入正以近10%的速度逐年下滑 。有分析师指出,产品老土、宣传力度弱等,或许都是拉芳难受消费者青睐的原因,不“赶时髦”就意味着面临被淘汰的局面 。
创始人的格局和对行业的判断,也左右着品牌的发展 。
历史动辄长达二三十年的大品牌,其创始人往往为50后、60后,甚至40后,比如格力董明珠、娃哈哈宗庆后、万达王健林,他们有着那一代人身上普遍的性格特质——坚韧、固执且强势 。
AI财经社报道称,“早就有销售给老板反馈产品太甜了,但老板是老人了,喜欢偏甜一些”,娃哈哈每一款新品都会让宗庆后拍板决定 。
从1991年到2018年,宗庆后对电商的态度一直是“考虑中”、“电商搞乱实体经济”,但在营收震荡5年且无明显起色后,他的态度妥协了,娃哈哈2018年开始“触网”——入驻电商平台、成立电商公司、空降直播间带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