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排”差强人意,《姜子牙》《家乡》能否点燃国庆档?

提档一个周末的《夺冠》没能提前点燃国庆档的热度 。
9月25日上映的《夺冠》,上映第二天上座率就被《八佰》反超 。首周票房1.69亿,豆瓣7.3,无论票房还是口碑都有些差强人意 。

“女排”差强人意,《姜子牙》《家乡》能否点燃国庆档?

文章插图
经历了从《中国女排》到《夺冠》的改名风波之后,影片明显在一条故事线上出现了缺失 。这样不得已的妥协也让本片与大众所期待的顶级运动片失之交臂,甚至被戏称为“郎平传” 。
有人为故事失衡导致的节奏较乱以及人物不丰满而失望,有人为影片的艺术创作和女排历史的高点的差异性不满,但也有人被女排精神激励感动得潸然泪下,为影片书写了中国女排三十年时代的变迁以及从集体主义向个人主义的思考而感叹 。
尽管《夺冠》的公映来之不易,市场评判更多的仍然是影片作为商品的最终价值 。首周票房表现不佳,接下来强势而来的国庆档影片不会给《夺冠》留下太多空间 。灯塔数据显示,10月1日《夺冠》的排片占比只有6.4%,仅排在第四 。
“女排”差强人意,《姜子牙》《家乡》能否点燃国庆档?

文章插图
《夺冠》提档后,国庆档形成了《姜子牙》《我和我的家乡》《急先锋》三足鼎立的局势 。三部影片国庆当日的排片占比分别为37.3%、35.6%、19.6%,合计占据排片量的92.5% 。截至9月29日21点,《姜子牙》和《我和我的家乡》的预售总票房已经分别接近9000万和7000万,几部影片国庆档总预售已经突破2亿 。
票房50亿的《哪吒》和31亿的《我和我的祖国》无疑是外界评价两部电影时绕不过去的标杆,但国庆档和暑期档的体量差异,决定了两部影片至少有一部难以达到相同的高度 。而疫情时代大众观影环境和心理的变化,都给今年国庆档带来更大的悬念 。
妥协后的“郎平传”
重现了多少女排精神?
三场比赛、两个人物、一个集体 。
看过《夺冠》的观众对于贯穿全片的三场排球比赛和女排集体的呈现,相信都没有太多疑问,但在很多观众看来,片中“两个人物”更多只看到一个,那就是巩俐所饰演的郎平 。甚至有人戏称影片变成了“郎平传” 。
在9月27日的媒体群访中,导演陈可辛回应了“郎平传”的说法,他明确表示不认可,因为在这个片子里他想到表现的更多是女排精神,而非郎平一个人 。
在原定的春节档之前,《中国女排》就已正式更名为《夺冠》 。但显然影片不仅是改名那么简单:最终问世的影片从内容结构到片名都做了新的调整,从成片来看,删除了关于陈忠和的大量戏份 。
甚至135分钟的影片里,从头看到尾,观众都无法从片中得知黄渤和彭昱畅所饰演的女排陪打教练到底叫什么名字 。
然而影片整个故事的开始却是从这位陪打教练的视角出发的 。
陪打教练陈忠和和郎平之间的友谊是影片着重刻画的部分,但由于陈忠和戏份的删减,故事情节比例失衡,导致的不仅是一大关键人物塑造的缺失,删减的大量对手戏后,影片其他人物也极其工具性,剧情的逻辑也产生了极大的不连贯 。
二人在中日大赛后的任何交集,以及陈忠和是如何从陪打教练一路成为国家队总教练,郎平又为何出国等一系列影响人物命运的重大事件,影片完全没有交代 。影片如幻灯片般,从1981年的比赛一路翻页跳到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中 美大赛 。
影片前半部分在情节上的零散和节奏上的混乱,遭到了不少批评 。
影片花了四十分钟讲述了80年代的女排努力训练并在中日大赛中夺冠的故事 。尽管各种赛点高潮和刻意营造的笑点依然在煽动观众情绪,但幻灯片一样的碎片情节以及大量赛事风格的旁白解说,让观众难以进入任何一个人物,仿佛是看一部纪录片,又或是一场体育赛事的重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