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青花难得一见

元青花瓷的釉色白中微闪青,莹润透亮,但也有青花瓷偏白或偏青 。元代中早期(延佑期)的瓶、罐之类青花瓷施透明的青白釉,抚摸釉面似糯米感,有时釉色显出哑光木纳色,近看含青显淡蓝灰色,远看显黄褐色,细看青花釉面上粘有疏朗的白色小点,少数器身釉面上能看出细密的皮壳层,斜光透看胎釉略显出无规则状的釉丝线条纹,从至正年间开始烧制的白釉、枢府釉及卵白釉的青花瓷,胎色多为偏白,微闪青,为含青的白釉,呈现带透明的玻璃质感 。

元青花难得一见

文章插图
元青花的真假是可以区分的 。元青花的认定很简单,一点都不复杂,为什么搞不明白呢?科技手段很难实现吗?谁,又为什么在缔造元青花不可认识的神话?我想其中的原因有3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家都认为元青花十分稀 少,导致价格很高,早期鉴定都说这是全世界的第几件,几千万元拍卖了,现在反悔,就会有高价购买者回来算账;一些专家撰写的文章、书稿都已成为公开言论,“人物题材的元青花只有8件” ,话都说出去了,再改口有损声誉;关系买卖利益,也不能讲,个别专家自己就从文物贩子手里买元青花,或是让弟 子、亲戚开店从国内市场大量收购,还有的在浙江、福建、江西购买后运到香港做生意 。现在有争议,不是应该调查研究和学术讨论吗?展出、对照、举证、评判、辩论、机检,都可以把事情弄得水落石出 。这涉及到文化遗产的保护啊!因此,我坚决主张要有个争议的平台,而不是一锤子砸死 。
元青花绝不可能是这六十年才出现在市场上 。从元代到1952年之间,难道就一件也不出现?只不过出现的时候,要么不认,觉得是新的,要么就归到永宣时期去了 。跟传统认识相反的器物一定是不对的,所以,一定是器物错了 。这里还有个小插曲,据传呢,戴维德瓶曾经卖到当年的古玩城:琉璃厂,那里所有的行家看完之后,都觉得东西挺好的,就是那个款写着“至正十一年”,我师傅曾经说过没有元青花 。
元青花难得一见

文章插图
元青花就有一种莫名的神秘,或许是因为元青花是名品名声太大却所见者少 。就“青花”这个名字本身其实就是极富意境的 。青花其实是一种釉下的蓝彩,但是与其他中国古代陶瓷品种不同,她没有用工艺本身来命名,比方同样创烧于元代,以金属铜元素为呈色剂为彩料绘于瓷器胎坯表面,再罩上一层无色透明釉,然后在1350℃以上的高温还原焰气氛中一次烧成,被称为“釉里红” 。然而同样的流程,仅仅是将成色剂换成了含氧化钴的矿物颜料,这样的青花瓷却并未叫做“釉里蓝” 。这被许多学者认为是中国人赋予青花瓷的遐想,所以起了一个极富意境的名字 。
元青花价值连城既有上述原因,更重要的是它的自身工艺也达登峰造极的水平 。无论是颜色、画艺、质量,都是青花瓷中的上乘佳作 。其雄浑矫健的造型、张力十足的纹饰、浓艳深透的青花发色、通体弥漫的雄霸之气,强烈地 震撼着每个喜爱元青花的人 。
元青花难得一见

文章插图
很多元青花瓷器的图片,研究者或爱好者都已经看过很多次了 。这个图集的发表,和以前看到的元青花图集不一样,非常高清,适合收藏家认认真真仔细读图 。
【元青花难得一见】元青花就像是一个风华正茂的青年,是一脉相承的中华魂,引 领中国瓷器越来越扬,不断走向世界 。元青花的独 一 无 二,在于它的独具匠心,天然纯洁,绝不是那些世俗的瓷器可以比拟的 。所以它尤为珍贵 。